“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年1月12日一早,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以这样一句话开启了2016年国家发改委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当时,台下的外媒记者脸上写满了对中国经济的疑虑。
转眼间,2016年已来到11月份,中国经济春意盎然,其中新经济闪烁,外媒集体看好。记者梳理统计数据发现,部分新经济产业板块持续“两位数”以上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脸谱”。
“两位数”增长产业集群式出现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再追求两位数增长。但是,从经济中观、微观层面看,机器人、医药、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等一个个代表新经济的板块,呈现出的共同点则是“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汽车制造业增长15.0%、工业机器人增长29.1%、新能源汽车增长101.7%、智能手机增长13.8%、集成电路增长19.7%、核能发电量增长22.4%、风力发电量增长15.9%、太阳能发电量增长32.2% ……
可以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是10月份中国经济的特点之一。
“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较上月加快6.7、1.1、1.0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说。
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记者也切身感受到航空产业的活力。航展期间,各类签约总金额达400亿美元,比上届的234亿美元大幅增长41.5%,创下历史新高。一大批国产军用装备走“军民融合”路线,斩获大额国内外订单。
这些仅仅是工业领域的数据,从消费领域来看,今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9601亿元,同比增长10.3%,也是两位数增长。
而对于不少货物还在运输途中的第八个“双十一购物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有这样一句表述:2016年的“双十一”全网交易额已突破1800亿元,再创新高。
与此对比强烈的是,今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3%,自今年5月份以来,继续在两位数以下。
数据起落之间,正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依靠投资驱动,向着依靠新经济板块和消费共同驱动的模式“微变”。
中小创新兴产业公司延续高增长
“双十一”,不但展示了中国经济活力,而且成为广大投资者“窥探”A股上市公司成长业绩的一面镜子。
如有投资者询问华帝股份本次“双十一”的销售情况。华帝股份对此表示,公司本次“双十一”活动实现1.82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37%。
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互动交流的平台上,投资者对各自关心的公司提出了“双十一”的业绩问题。
就跟华帝股份一样,很多公司也交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单。
其中,南极电商公告,“双十一”当天,南极电商在阿里平台实现GMV(总成交额)4.94亿元,相比去年增幅达82.96%;在京东平台“双十一”活动期间实现GMV1.15亿元,相比去年增幅达283.33%。
如果说“双十一”的高成交额还有集中交易的因素,那么三季报的数据更能说明上市公司两位数增长的真正实力。如南极电商,1-9月实现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24.0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49亿元,同比增长72.93%。
“今年三季度业绩增长的绩优公司,数量和比例多于2015 年三季报。”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说。
数据显示,以创业板、中小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公司业绩高增长的势头仍在持续,成为上市公司一大亮点。
据统计,中小板803 家公司(剔除没有去年同期数据的不可比公司后,下同)的2016 年三季报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05%,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90%。创业板534 家公司的2016 年三季报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2.62%,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4.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2.03%。
这种高增长的势头在第三季度仍在持续,尤其是创业板,预计今年整体业绩将创历史新高。
经济运行指标同向向好
从产业和公司的层面来看,中国新经济初露锋芒。而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调整也在积极变化之中。特别是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贷款等指标同向向好,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明证。
11月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单月货运量达2.44亿吨,同比增长达8.4%,创下2015年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
“好苗头出现在今年8月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结束32个月连续下滑,由负转正,这是连续第三个月实现正增长。”铁路总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今年来,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贷款等指标连续三个季度持续上涨,三季度更是达到近三年来的高位,出乎人们的预期。
高层在11月14日的座谈会上指出,近几年新动能成长超出预期,并带动了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两者相辅相成,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当前,地区、行业走势分化既有阵痛,也孕育着希望。做强实体经济,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鼓励社会力量利用“互联网+”等搭建平台,蓬勃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中国装备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摁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成长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快进键”。
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随着个税等实质性改革的落地,以及中国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推进,相信中国新经济能带给每一个人“实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