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工信部独家获悉,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配套实施指导性文件已于日前下发,文件指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黔中、滇中等五个城市群,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主体,并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沿江产业发展轴。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表示,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的布局需要围绕产业发展线和黄金水道战略产业调整的生命线展开。
有关资料显示,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工业布局的主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游城市群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开发区150多个,主要布局食品纺织、装备制造、冶金、化学和建材工业,且基本沿长江及其干支流分布。其中,城市群近90%的冶金工业园区和化学工业园区集中于长江干流流域和洞庭湖流域。
据悉,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将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支撑,以南京、南通、镇江、扬州、芜湖、安庆、九江、黄石、鄂州、咸宁、岳阳、荆州、宜昌、万州、涪陵、江津、泸州、宜宾等沿江城市为重要节点,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以内需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同时,明确对上中下游地区定位。其中,长江经济带下游沿江地区聚焦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研发集聚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智能制造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游沿江地区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上游沿江地区,突出绿色发展,重点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高起点、有针对性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群式、链条式、配套式发展。
对此,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表示,上述城市群的总面积占到了长江经济带面积的45%左右,人口占长江经济带的73%,经济总量占长江经济带的83%,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
资料显示,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GDP达14.7万亿元,GDP增速平均值超过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均突破1万亿元。2016年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超1.5亿,占全国人口11%,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约2000万,是全国人口流入最多的区域之一。
方创琳指出,长三角城市群间存在着发展差异较大、上游地区建立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较弱等问题。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转型发展是协调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
报告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内部差异明显。高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的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与省会城市或特大城市联系紧密的城市、传统发展较好的工矿业城市;城镇化率最小的黄冈市为34.8%,与最高的武汉市相差42个百分点。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长三角向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产业升级转移已成为共识。
有业内人士透露,长江经济带将推进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包括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从严控制工业用地增量,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规模,加大工业节水力度。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与2015年相比,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重点行业水循环利用率明显提升。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危险化学品重点搬迁改造项目。一批关键共性绿色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打造和培育500家绿色示范工厂、50家绿色示范园区,推广5000种以上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长江经济带重点打造五大城市群产业发展圈,将按照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等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黔中、滇中等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