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渔民"洗脚上岸"的新生活
新华社合肥3月1日电(记者刘方强、董雪)脚踏竹筏,腾挪翻滚,伴着铿锵的锣鼓,朱长宏与他的队员们舞起了"水上龙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龙队的48名队员都是长江沿线"洗脚上岸"的渔民。
春节期间,这只特殊的"水上龙队"在当地受到热捧,从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表演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水上表演和陆上表演相结合。
从2019年1月1日起,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线58公里长江段全面禁渔。位于保护区境内的大通镇渔民充分发挥常年在水上生活、平衡能力强的特点,组建了"水上龙灯"协会。 "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在船上的位置,这是我们的优势。"龙队队长朱长宏说。
铜陵市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不少人家世代捕鱼,吃住在船上。南宋诗人杨万里乘船经过大通时,曾写下"鱼蟹不论钱"的感叹。
随着过度捕捞以及生态环境的退化,长江渔业资源开始"告急"。 曾有"长江三鲜"美誉的刀鱼、鲥鱼和河豚产量急剧下降,长江江豚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2700余头降至2017年的约1000头,"长江女神"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治好"长江病"已刻不容缓。
朱长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去年十月撒下最后一网后,从此"洗脚上岸",告别渔民生活。与朱长宏一起上岸的还有当地1000多渔民、206条渔船以及不计其数的渔网。
"老一辈渔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满载而归,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渔船上举行舞龙仪式,现在上岸了,我们继续发扬这一传统,为周边居民增添点节日气氛。"朱长宏说。
除了参加舞龙队,朱长宏和妻子郭月娥还加入了江上清漂队,专门打捞长江垃圾,人称水上"清道夫"。他们每天在江上巡查十几公里,清理垃圾四、五百斤。
朱长宏夫妇负责的江面位于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他们从昔日长江的"捕鱼者"转身成为江豚的"守护人",呵护着"水中大熊猫"。世代捕鱼的他们,换了种方式,最终还是留在了长江上,反哺"母亲河"。
为了解决渔民上岸后的生计问题,安徽省政府多次在当地举办长江经济带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为渔民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健康检查等服务。 在距大通镇80公里之外的长江上游,另一群渔民也决定"放下渔网,洗脚上岸"。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池州市境内的升金湖,紧靠长江南岸,属通江浅水型湖泊,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名为升金湖。这里因为拥有大量珍稀越冬候鸟,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等,也被称为"中国鹤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周边居民的围湖造田、养鱼,湿地变耕地、湖面变鱼塘。农民使用农药,渔民捕捞鱼虾,水草不断消失,鸟儿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威胁。因为食物短缺,大量水鸟常常越过湖堤,在农田里觅食,"人鸟之争"从此开始。
为了改善升金湖保护区环境,实现"人鸟和谐",当地政府明确规定湖区全面禁止人工养殖、捕捞。截至2018年年底,共收缴清理各类船只2300余艘,安置专业渔民1331名,实现湖面"无网、无船、无人"。 "为做好管理工作,我们吸收了50多名原专业渔民,成为`护鸟人`。"升金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焦士清说。
"以前鸟儿看到我们渔民,远远地就飞走了,现在看见我们`护鸟人`,它们也变`懒`了,有时就在我们面前觅食,不飞了。"护鸟队员张忠建说。他曾是一支120人渔业队的队长。
据安徽省林业局数据,2019年1月底结束的安徽省冬季水鸟同步调查显示,在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越冬水鸟数量超过6.37万只,创历史新高,种类从2017年的29种增加到41种,白头鹤、东方白鹳、鸿雁等珍稀鸟类重返升金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