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区域

内蒙古:农牧民渐成保护草原生态的主体

呼和浩特
2019-04-08 08:51

已收藏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8日电(记者哈丽娜)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牧民包额尔敦仓把羊群全部出售后换了15头育肥牛饲养。为了养好这15头牛,他还新盖了牛棚,从外地买了饲草料。

在中国北方最大的草原--内蒙古草原,由于常年天旱少雨,人为开荒、超载,草原曾一度面临沙化、荒漠化等问题。

为了恢复草原生态,保护重要的北方生态屏障,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生态奖补等重要生态工程。近年来,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逐渐成为保护草原的主体。

"育肥牛对草原的破坏小,而且饲养方便。近几年,我们嘎查好多牧民都放弃养羊,改养育肥牛,保护草原生态我们牧民也要出一份力才行。"包额尔敦仓说。

包额尔敦仓坦言,过去他也曾是草原生态"破坏者"之一。他说:"当地政府很早就提出`禁牧`政策,但牧民不干,白天管得严,就晚上偷着放,草原生态当然得不到恢复。" "为了生存,有些人在草原上开荒种粮食,第二年没有肥力了,便换另一个地方继续开垦。"

包额尔敦仓说,当地人叫这些人为"游耕人"。 在这种情况下,面积达9.67万亩的哈吐布其嘎查,生态环境逐年恶劣,沙地和盐碱地面积达到54%。农牧民尝到了大自然报复的滋味,地上不长草、沙化严重,牛羊吃不饱,粮食产量也不高,生产生活更加困难,291户农牧民中,贫困户占了近一半。

"保护好生态环境,才是真正保护住了农牧民的饭碗。"科尔沁右翼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说,保护草原既要政府部门真抓严管,也要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让老乡们认识到绿水青山能变成金山银山,在生态治理中找到谋生的出路。

近年来,当地认真推进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下大力气抓禁牧、禁垦、禁伐工作,用卫星定位草场和耕地,坚决查处逾越红线的行为。

与此同时,当地推动农业、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上转变,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通过购买基础母牛、入股龙头企业、发展特色育肥牛产业等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让农牧民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保护。

牧民南宝养了42头牛,去年人均收入2万元。"这些牛都是新品种,肉多品质好,当年下的一头小牛犊卖价能达8000元。"他指着圈里的牛说,现在都是科学的舍饲养殖,由于大伙儿不再去偷着放牧,他家周边的草场渐渐变得有点草原的样子了。

农民成为保护草原的主人,推进了草原生态的逐步好转:从2016年开始,科尔沁右翼中旗植被恢复明显,沙地面积逐年缩小,已由611万亩减少到7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64%。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