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0月7日电(记者罗羽)70岁的蒋正平这几天忙坏了,为了满足游客对苗族传统风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他加入了200多位表演者共同参与的苗族原生态芦笙舞大巡游活动,与游客一道共庆国庆佳节。
"参与巡游后我才发现,原来游客这么喜欢我们苗族的传统歌舞,他们非常高兴地围着我们的队伍拍照。"他说。
蒋正平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西江村的村民,西江村有一个让游客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西江千户苗寨。这里居住着1920户、6432位村民,有超过1000栋苗家吊脚楼,是中国苗族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
过去十余年,蒋正平的身份是木匠。但在今年7月,他"转型"加入景区的老年歌队,在景区旅游公司--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设立的文化保护点"古歌堂"唱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口传史诗,老人们用苗族语言歌唱,内容涉及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祖先迁徙、建立家园等。"平时我坐在`古歌堂`唱古歌,每天挣50元左右。国庆期间参加表演活动,每天能挣100元左右。"他说,加入歌队,既能传承和保护苗族古歌,又能挣钱补贴家用。
"民俗活动愈发受到游客喜爱。"景区旅游公司工作人员曾艳红介绍,为了迎接国庆长假,景区旅游公司提前安排了一系列苗族民俗活动,包括跳芦笙、唱古歌、打糍粑、斗牛、游方、祈福等,获得了游客的广泛参与,"尽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庆期间景区实施了限流--单日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景区最大容量的75%即37500人,但每天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4日,贵州全省共接待游客2709.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9.65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82.10%和74.75%。其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假日旅游产品,使广大入黔游客体验到全新、差异化的游乐享受。
"如果不是疫情影响,今年我们村的旅游发展还要更好。"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村支书吴学进介绍,小黄村被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这个村有村民881户、4088人,其中1500多位村民组成了涵盖老、中、青三代的62支歌队。
近年来,依托唱侗族大歌的民俗传统,加上交通、住宿等条件的改善,小黄村的乡村民俗文化游逐步走上正轨。
"自从村里有了常态化的歌舞表演后,不断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验。"28岁的小黄村村民潘凤兰自2016年跟丈夫经营农家乐以来,每年能挣五六万元。她还是歌舞表演队的一员,平时一个星期有四场表演。这个国庆假期,她每天有三场表演,一天能得到约200元表演费用。
"游客来我们村就是来听侗族大歌的,侗族大歌是这里的民俗文化,也是我们发展旅游的底气。无论是经营民宿还是农家乐,都必须建立在传承和保护好侗族大歌这项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她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