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27日电 题:中国加大西部基础设施投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华社记者王迪
在酒店办理航班行李托运,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刷脸"过闸登机……6月27日在中国西南城市成都开通运营的一座新机场,给旅客带来这样充满未来感的体验。
总投资562亿元、仅航站楼就能装下近100个足球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中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
这座庞大的高科技机场折射了中国加大西部基础设施投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雄心。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西部航空枢纽,连接中国内陆和欧洲的中欧班列,以及不断延伸和加密的高铁、公路网络,让资源富集、人口众多的中国西部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将助力西部打造开放高地,加快形成中国`第四增长极`,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胡国平说。
广袤的西部地区曾是中国基础设施最薄弱的区域。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西部地区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4%和57.6%。当时,西部公路病害严重,防灾抗灾能力弱,公路断道阻通等情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频繁。
如今,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西部基础设施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四川为例,曾被古代诗人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艰险蜀道成为了历史。截至2020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34.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超过8000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西部国际航空枢纽已基本形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长期稳居全国第四,成为中西部第一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的枢纽机场。截至目前,成都的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数达131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目前已达81条。
中欧班列让中国西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每天凌晨时分,就会有一列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成都、重庆驶出,横跨欧亚大陆,抵达万里之外的杜伊斯堡、莫斯科等城市。与此同时,来自德国的宝马整车、俄罗斯的木材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等商品源源不断汇入中国内陆。
地处中国西南的成渝地区是中欧班列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地区。2020年,重庆、成都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同比增长近60%,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国将在成渝地区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加快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西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成都国际铁路港,距离中欧班列装卸货的地方不远,一大批主打欧洲国别特色的进口商品展馆拔地而起。展馆内的进口商品绝大部分来自同一个国家,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白俄罗斯等32个国家,短至12天就可以从欧洲运达,一些商品品类的价格比商场便宜30%-50%。
中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此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1.5万亿元,增长45.1%,增速比中国外贸整体增速高15.9个百分点。
西部正在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以成都、重庆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已拥有1.2亿人口和近7万亿经济总量。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西部地区是中国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只有激活这个4亿人的内需市场,推动西部崛起,才能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西部基础设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除了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还应适度超前布局,关注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胡国平认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需加大投入,建议建设联通境内外的海陆空通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