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由"大"变"强",迸发活力--"十二五"以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

北京
2015-10-29 17:22

已收藏


创作持续活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票房纪录不断刷新……"十二五"以来,电影产业迸发出蓬勃活力,标志着中国电影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标志着中国电影正经历着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

市场活跃,推动跨越式发展

一组数字,对比强烈-- 2011年"十二五"初期,全国电影票房131亿元,观影人次为3.55亿;2015年,这两项指标将分别达到400亿元和12亿。

特别是今年以来,电影市场各项指标不断刷新,电影增速突破51%,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超过61%……这一创造了世界电影史奇迹的"中国速度",是电影产业化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影产量迅速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市场扩充速度加快,还带动和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影,成为文化领域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我国已经成为电影大国,正在向电影强国迈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表示,要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比400亿元票房更令人高兴的,是观众人次的增加,以及观众对国产影片满意度的提高。

日前,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和艺恩咨询联合发布的全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从今年春节档、春季档、暑期档到国庆档,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走高,对国产电影的信心明显提升。中国电影,实现了满意度与票房的双赢。

正是因为对电影有信心,社会资本加大了对电影院的投资力度,电影院建设呈现出火热的局面--连续保持5000块以上的银幕年增长量,全国影院全部实现数字化,已有13个省区市实现了县级电影院全覆盖……

创作繁荣,形成多样化局面

"十二五"期间,国产影片的创作质量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电影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中国梦为主题,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批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现实题材优秀作品,如《建党伟业》《一九四二》《杨善洲》《辛亥革命》《百团大战》《战火中的芭蕾》等;另一方面,涌现出一批贴近中国现实生活、抒发大众情感的优秀作品--《中国合伙人》《亲爱的》《黄金时代》《归来》《狼图腾》《白日焰火》《战狼》等,均在市场上取得良好口碑。

今年以来,在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上创新表现形式,提升审美价值,贴近观众需求,成为中国电影的新亮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滚蛋吧肿瘤君》《港囧》《解救吾先生》等影片,或植根传统文化、或关照现实生活、或拓展表现样式,在与好莱坞进口大片的竞争中,展现了文化自信,反映出中国电影在艺术和工业方面的最新成就。

专家指出,中国电影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脉,以现实生活为土壤,以东方审美为基准,以民族传统为特色,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电影的美学流派和文化经验。随着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提高,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得以巩固。

"国产电影开始进入故事类型化、题材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保持喜剧、动作、青春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国产电影在动画、军事、探险、警匪等题材类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

产业融合,创造历史性机遇

当下,"互联网+"正在向电影产业全面深度渗透。互联网给从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走出来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电影`真正通过市场和观众的力量完成了融合,给中国的文化产业作出了产业融合的标杆,为文化产业改革提供了良好范例。"尹鸿认为,在"互联网+"理念的促发下,电影与各种新型业态加速融合,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电影行业,成立投资主体,为电影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知识产权孵化、投资制作、宣传营销、票务销售……电影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活跃着互联网的影子。由于电商的进入,极大拓展了观众群,在为观众提供购票方便的同时,也利用大数据、大流量的分析替不同影片找到更多的目标观众。

在互联网助力下,中国电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表示,中国电影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发挥潜能、创造奇迹的广阔空间。

回眸"十二五",中国电影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快了改革步伐,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电影产业蕴含的勃勃生机不断迸发;展望"十三五",中国电影站上了年产量600余部、年票房400亿元、年观影12亿人次的风口,正在向世界电影强国阔步迈进。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