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和工业化历来是事关非洲长远发展的两个重要议题。一体化是指诸多非洲国家通过某种联合自强的方式逐步整合为一个自主发展的单一实体的全面互动过程,涉及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诸多领域。而工业化则仅仅涉及非洲国家经济领域中的第二产业,特别是促进工业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的进程。可见,一体化涵盖的领域要比工业化更广泛,一体化组织可在次区域和大陆层面通过制定统一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引导成员国工业化进程;一体化组织更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工业项目来协同成员国间的生产分工与合作进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激发规模经济潜能,丰富区域市场供应,减少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反之,单个成员国工业的发展也会为一体化的区域市场提供更多可供贸易的产品,从而加快贸易一体化进程。所以,非洲一体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交织、互有推动的发展进程。虽然从理论上看,非洲一体化与工业化密不可分,但现实世界中非洲一体化鲜有推动工业合作的成功案例,非洲的工业化也尚未发挥出助力一体化的应有作用,亟需协同跟进。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加速融合、非洲国家实现一体化和推动工业发展的诉求更加强烈的背景下,跟踪研究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进程及发展导向,探讨推动工业化更快发展的新动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洲一体化的新进展及特点
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非洲最重要且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体化组织,它将团结统一作为非洲发展的优先政策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从未停止过推动一体化的实践。1991年非洲统一组织(非盟的前身,简称“非统”)第27届会议上通过的《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为非洲一体化奠定了制度框架,该条约提出到2034年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而且要分步实现非洲一体化,包括建立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中央银行和货币联盟。此后,由于战争、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非洲一体化进展缓慢。为此,非统和后来的非盟在多次多边会议上强调一体化进程的紧迫性,呼吁各地区组织和各成员国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1999年的《苏尔特声明》、2007年的《阿克拉声明》以及2013年10月举行的非洲经济会议都呼吁加快地区一体化进程。
非洲现存的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中,绝大多数是次区域层面的一体化组织,其中8个次区域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它们是: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简称“西共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简称“南共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简称“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CEA,简称“东共体”)、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MRU,简称“马盟”)、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ECCAS,简称“中非共同体”)、萨赫勒国家共同体(CENSAD)、政府间发展管理局(IGAD,简称“伊加特”)。它们正通过区域内部一体化的扩大和区域间一体化的融合推进全非一体化进程。
(一)东共体优势明显,进展快,程度高
次区域一体化组织是非洲一体化建设的基石。联合国非经委、非盟和非洲开发银行3家机构发布的《非洲区域一体化评估(六)》(2013年)指出,东共体是目前非洲大陆一体化程度最高、进展最大的次区域经济组织。东共体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方面:一是2009年7月成立关税联盟;二是2010年9月成立共同市场;三是2013年通过货币联盟协议,拟于10年内成立货币联盟。在前述8个组织中,唯有东共体形成了共同市场,其他组织还处于自由贸易区或者关税联盟阶段(参见表1)。
表1 非洲主要次区域一体化组织进程比较
说明:东共体最早成立于1967年,1977年解散,2000年重建。资料来源:笔者根据非洲开发银行、非经委和非盟关于非洲一体化的评估报告整理。
在非洲各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往来中,东共体大多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和2014年仅次于南共体(详见表2)。目前,东共体正在着力推动建立单一关税区并已于2015年4月全面启动,这是实施关税联盟的必要前提。东非的区域性大项目也位居全非洲榜首。2012~2015年,东非地区大项目占整个非洲吸引外资总额的约20%,投资主要来自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中国等国际机构和相关国家,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占21%。肯尼亚的区域大项目有20多个,位居东共体成员国首位,主要集中在公路、港口、能源和水利等领域。①
表2 非洲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内部贸易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数据库(UNCTADSTAT),2016年4月29日。
(二)加速区域整合,最大自贸区扬帆起航,助力区内贸易和工业化
率先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实施非洲大陆一体化战略的重点,而建立自贸区无疑是重要抓手。2015年6月以来,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新突破。非洲三大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东南非共同市场、南共体、东共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宣告覆盖26个国家的非洲三方自由贸易区(Tripartite Free Trade Area,TFTA)启动;随后,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非洲联盟第25届首脑会议宣布启动非洲大陆自贸协议谈判,计划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谈判到2017年建成涵盖非洲54个国家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CFTA)。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效推进非洲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和工业化进程。据联合国非经委、非洲开发银行和非盟联合测算,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达成后,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拆除后,非洲国家间的内部贸易占比将从2010年的10.2%提升到2022年的21.9%,① 同时从非洲以外地区的进口占比将减少。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会使非洲各国制造业和出口商受益良多,如谷物、糖等农产品的出口额将有每年7.2%的额外增幅,而纺织品、皮革制品、化工品、矿产金属制品等工业品也可每年额外增加4.7%的出口额。
(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历来是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的优先选项,但囿于资金短缺和地区形势安全,许多方案被搁置。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形势喜人,各国发展基础设施的愿望更加迫切。2012年1月,非洲联盟通过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PIDA),整合了2012年至2040年间非洲现有的各类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涵盖能源、交通、信息通讯和跨境水资源四大领域,成为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基建指南。①
非洲国家推出的非洲跨国铁路建设计划是非洲近期掀起基建热潮的一个缩影。2004年,在非洲铁路联盟第21届大会上,非洲国家通过了依靠自身力量修建铁路、实现整个非洲大陆的铁路一体化决议,并在10月份的的黎波里会议上列出十大铁路通道清单。2005年,来自南非、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12个国家的铁路主管人员在尼日利亚铁路公司召开主题为“交通运输大通道”的铁路大会,根据《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相关内容,参会国决定调整其综合铁路运输计划,作为开放非洲大陆计划的一部分。非洲铁路联盟秘书长阿达马·迪亚涅表示,向32届成员国大会提交十大铁路交通通道建议,并优先安排三四项工程,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框架内的非洲国家连接起来。2011年1月,非洲联盟第16届峰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东西非铁路项目为非洲重点建设项目的计划,并确定塞内加尔为落实该计划的主导国。
在东部非洲,连接肯尼亚的拉穆港、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运输走廊项目(LAPSSET)就属于十大铁路通道项目清单之一。该项目预计耗资250亿美元,号称“非洲大陆最大工程”。该项目计划在肯尼亚拉姆建造一个拥有32个泊位的深水港,并建设连接港口与南苏丹首都朱巴以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高速公路、铁路与输油管道。新港口还将配套建设炼油厂、仓库等基础设施,此外,它还包括在拉穆、伊西奥洛、洛基察吉奥建设3个国际机场。项目建成后,将使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和南苏丹连为一体。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区域市场规模,而且将进一步强化东共体成员国间的纽带关系,同时密切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目前,运输走廊项目之一的肯尼亚标准轨距铁路(SGR),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10月破土动工,预计2017年投入运营。标准轨距铁路项目预估总成本140亿美元,计划在东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之间建设一条485公里长的单轨铁路,这是肯尼亚自1963年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此类项目。此外,肯尼亚政府还计划在内罗毕和马拉博或基苏木之间建设标准轨距铁路延长线,可行性研究正在进行中。在东非地区,坦桑尼亚参与的正处于前期开发阶段且投资金额得到确认的项目中,达累斯萨拉姆-卢旺达-布隆迪铁路,将是东非地区跨境基建规模最大的项目,投资额高达76亿美元。①
在南部非洲,以南非为首的南共体15国已经规划了一个地区交通蓝图,加速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其中,最受瞩目且进展最快的项目当属贯通安哥拉全境的本格拉铁路(全长1 344公里),西起洛比托,终点位于安哥拉与刚果(金)接壤的边境重镇卢奥。未来,这条铁路将与安赞铁路、坦赞铁路及周边国家铁路网接轨,以此实现南部非洲铁路的互联互通。
在西部非洲,连接巴马科(马里首都)至达喀尔(塞内加尔首都)的铁路项目就是东西非铁路项目中最西端部分。整个东西非铁路项目涉及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
(四)区内贸易水平有所提升,南非、科特迪瓦、尼日利亚等为贸易支柱国家
贸易一体化虽然是非洲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首推领域,但是区内贸易处于较低水平。世界贸易组织(WTO)《2015年国际贸易统计》显示,随着非洲大陆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贸易一体化水平有所提升,非洲域内贸易占非洲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10%提高到2014年的18%。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域内贸易水平相比,非洲地区仅高于中东地区,仍属低水平地区。2014年,欧洲域内贸易占比高达70%,亚洲52%,中东为9%。②
非洲大陆有54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也体现在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中。2000~2007年间,南非、尼日利亚、科特迪瓦、肯尼亚、津巴布韦、埃及、赞比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是非洲区内贸易出口最多的国家,共占非洲国家间贸易出口总额的78.2%;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加纳、科特迪瓦、尼日利亚、莫桑比克、马里、摩洛哥、埃及是非洲区内贸易进口额最多的国家,占非洲国家间贸易进口总额的54.1%。① 相关数据表明,南非、尼日利亚、科特迪瓦三国是非洲贸易一体化建设的支柱国家,上述三国贸易额占同期非洲区内贸易总额的40%,成为各自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国。从内部贸易商品结构看,非洲内部贸易的构成比非洲外部贸易的构成更为多样化。非洲的对外出口中采掘业占了主导地位,1995~2006年间,非洲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53%是石油,但非洲内部的贸易构成没有形成任何能源产品占主导地位的格局,除食品外,燃料、饮料、烟草、金属、矿石和宝石等在非洲国家间相互贸易的潜力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10个重要的核心进口国中,有4个是南部非洲国家。这表明南共体内部成员国强国、小国都可以从强劲的一体化经济中受益,凸显了南非的贸易引擎作用。
(五)工业合作是一体化合作领域的“短板”,但非洲国家间的相互投资额趋增
非洲国家工业规模有限,行业分布不均衡,且多为小微企业② ,导致企业间联系薄弱,出口竞争力低,缺乏创新能力。囿于各国工业发展的薄弱条件,独立后的非洲一体化鲜见工业合作的成功案例。然而,进入21世纪,伴随非洲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非洲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工业化,非洲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趋势增强。近年来,非洲国家相互投资趋势渐强还主要体现在服务业领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世界投资报告》(2015),联合国贸发会对500多家非洲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约2 700家海外附属公司进行了统计,从附属公司的地域分布看,其中50%都设立在非洲国家,涉及金融、基础设施和贸易等领域。其中,在贸易领域的265家附属公司中,有3/4设立在非洲大陆内部;在基础设施产业中,约有2/5的公司位于非洲地区。金融服务业的跨国公司也同样关注自身在本国和非洲区域内的投资布局。日益增长的非洲消费者市场、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企业的区域化发展定位,都是导致非洲内部间投资流量增加的重要因素。①
来自非洲大陆内部的投资是推动当地金融产业,特别是银行零售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13年至2014年初,金融服务业在非洲区域内的绿地投资项目中约占50%,其中38%属于银行零售业,5%属于保险业。肯尼亚的肯尼亚商业银行、担保信托银行(GTB)和菲纳银行(FINA Bank),尼日利亚的非洲联合银行以及南非的第一兰特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都是非洲内部金融业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者。目前,这些银行已明显扩大了服务范围。总部设在南非的标准银行业务现已辐射到非洲20多个国家,总部设在多哥的泛非经济银行(Ecobank)的服务范围更是高达39个非洲国家,而总部设在尼日利亚的非洲联合银行也已经覆盖19个国家。以摩洛哥对外贸易银行和利比亚外国阿拉伯银行为代表的北部非洲国家银行也同样进行着强劲的区域扩张。非洲银行业的扩张行为大多开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例如,南非标准银行已经将自身的全球业务售出以便集中开展非洲业务,其目标是成为一家非洲区域性银行。
借力一体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工业合作落后于贸易、基础设施、人员流动领域合作的事实并不表明非洲一体化组织不重视工业合作。相反,非洲国家一直寄希望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努力来推动工业化发展。1991年6月3日,32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尼日利亚阿布贾签署的《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就见证了非洲国家试图通过经济一体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②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阻遏,无论是经济一体化,还是工业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进入21世纪,在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之下,非洲国家日益认识到实现一体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性,重温和制定工业发展战略与目标,为非洲国家、地区组织开展相关合作提供发展方向。
(一)非盟大力倡导工业化
2008年1月,非盟大会通过了旨在推动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加工业发展的《非洲加速工业发展行动计划》(The Action Plan for Acceler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Africa,AIDA)。该计划强调工业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引擎,非洲需要在国家、地区、大陆、国际层面加强合作。此次大会提出非盟委员会召开非洲工业部长和工业事业部门紧急会议,并深入讨论了《非洲加速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合理化、优先领域和如何落实。2008年10月,非洲国家工业部长会议制定了《非洲加速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促进工业发展的7个优先领域,即产业政策和制度方向、提高生产和贸易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和能源发展、开发人力资源、工业创新体系和研发及技术发展、筹资和资源调动,以及可持续发展。该方案还特别强调加快非洲区域工业一体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非洲区域组织应以工业政策为主导,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能源开发;推动加强非洲工业企业家之间的合作。这将使非洲国家从工业化规模经济、专业化、次区域工业发展中获益。①
(二)非洲次区域一体化组织积极跟进
在非盟引领下,东共体、南共体等一体化组织陆续出台区域性的工业化战略,在各自的区域市场内进行工业发展的布局与分工,力争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避免重复建设。
第一,东共体就实施工业化战略和政策达成共识,重点推动制造业。2011年12月1日,东共体第13届首脑峰会在布隆迪举行,会议通过了2012~2015年东共体发展战略———《深化和加速地区一体化》。2012年,东共体就实施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行动计划达成共识。东共体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提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领域,创建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工业部门,促进东共体在2032年前完成工业化。而发展制造业是实现东共体工业化的重点。目前,正值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第一任务时段(2012~2017年),东共体的目标是力促工业自我发展和平衡发展。而铁矿石及其他矿物加工、化肥和农药、制药、石油和天然气加工、农产品加工、能源和生物燃料6个战略性产业被列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第二,南共体制定工业化战略,重点推动矿业。南共体是较早认识工业化重要性的区域组织。在第一个地区发展规划(2003~2018年)中,南共体就倡导到2015年要实现工业结构多样化,更加强调在所有出口行业提高附加值。南共体在贸易议定书中承认建立南共体自由贸易区过程中工业化的重要性。在南共体贸易议定书第四条第二款中指出,在南共体自贸区内部削减进口关税将与提高成员国竞争力的工业化战略相随。基于对工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南共体在2003年以后提出了许多地区层面的倡议,其中最全面的倡议系2009年的南共体工业化升级和现代化项目。2012年,南共体采纳区域工业发展框架,目的就是寻求加强合作和促进南共体内部工业部门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发展以及倍增效应,逐步在南部非洲地区建立多样的、创新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基地。在南共体制定的2015~2020年发展规划中,工业化发展、建立共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被列为四大优先重点领域。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津巴布韦任南共体轮值主席国,津巴布韦政府决定发挥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地区工业化战略和路线图的出台。2014年8月,第34届南共体首脑峰会在津巴布韦的瀑布城召开,通过实现工业化推动区域一体化成为会议中心议题,与会国家一致认为急需制定一个工业化战略和路线图———南共体经济转型战略:通过加工和增值为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释放地区多样化资源。另外,此次峰会还考虑起草修改2015~2020地区战略发展规划(RISDP),委托贸易部长委员会在秘书处的支持下加以落实,强调在目前南共体一体化发展阶段需将工业化列为优先合作领域,并确保工业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系列目标产出。2015年年初,南共体成员国相关部门起草了南共体区域工业化战略和路线图。4月29日,南共体特别首脑会议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举行,“实现工业化、提高竞争力、加深区域一体化”成为会议的三大主题。此次会议还通过了《南共体工业化战略》(The SADC’s Industrialisation Strategy)和路线图,时间跨度为2015年至2063年。
《南共体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推动南共体从依赖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向增加投资和促进生产力方向发展。二是明确战略构架由4个层面组成:成员国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愿景和规划;南共体条约;地区战略发展规划(The Regional Indicativ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RISDP);南共体协议和特别工业发展政策框架。三是夯实农矿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并进一步参与国家、地区乃至全球层次的产业价值链。四是配合非盟的《非洲加速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和《2063愿景》。南共体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15~2020年):加强工业发展、市场一体化和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前期投资;第二阶段(2021~2050年):努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和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个阶段(2051~2063年):以高端技术和增加商业成熟度为特征驱动产业创新。①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南共体内15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工业化发展水平与诉求也有所差别,所以南共体内部工业化并没有同步推进。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的4个成员国长期致力于推动贸易和金融领域一体化的发展,已具备设计和推动区域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因而成为南共体一体化的“先锋”。2011年3月,南部非洲关税同盟通过了区域发展的《五点计划》,其内容包括:区域工业化、共同税收协议、贸易便利化、同盟的机构建设,以及贸易谈判的立场。2013年4月,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成员国首脑峰会对该计划的落实进行年度总结,涉及区域规划项目的融资、促进区域工业发展的互补性,以及建立工业发展的区域价值链等内容。
第三,西共体出台共同工业政策,能源产业成为重点。2009年9月,西共体成员国专家就西非共同工业政策(WACIP)草案进行讨论。2010年6月,西共体部长理事会批准通过该政策文件,并呼吁西共体委员会采取必要措施尽快付诸实施。2012年4月,西共体成员国负责工业的部长举行会议,对区域内所实施的西非工业政策进行审议。西非共同工业政策内容包括区域经济概览、政策重点、工业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和指导方针等,旨在拓宽西非国家的工业生产领域,并使之多样化。其主要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该地区国家原材料在本地加工的比例由现在的15%~20%提高到30%以上;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由现在的6%~7%提升到20%以上;区域内各国之间贸易量由现在不到13%提高到40%,其中制造业产品,特别是与能源产业相关的制成品要达到50%,本区域内向全球市场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份额需由现在的0.1%增加到1%以上。②
第四,马盟加紧研究工业化发展计划。直到2013年马盟才结束一体化的停滞期。2013年,马盟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会,涉及地区小额信贷、工业化、可再生资源利用、气候变化与农业调整,以及创建马格里布经济共同体等议题。此外,马盟还投资1亿美元设立了一家外贸投资银行,支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此举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赞赏。拉加德认为,马盟的举措将会刺激投资,加速地区一体化。
(三)非洲国家配合地区一体化战略,出台相关政策
非洲区域工业一体化战略与政策需要得到成员国的支持,区域工业化战略需要与单个成员国的工业化发展规划相协调。由于有非盟的引领,单个非洲国家的工业化政策基本上是与区域的、大陆的工业化政策相一致,但强调的重点领域和进程节奏有所差异。作为非洲经济强国的南非,无疑走在了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前列。南非非常重视能够吸引劳动力和促进本国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并在工业化战略和国家发展规划中给予重点关注。2010年,南非政府提出跨越未来十年的《新增长路径发展战略》,将矿业、制造业等列为6个给予特别重视的领域。2013年,南非贸工部出台《2013~2014年工业政策行动计划》,期待经济从依赖消费向工业化转变。南非政府加强了对本国工业制成品的采购,以此促进本土制造业的发展。目前,该国正在实施2013~2017年五年计划,同样将实现工业多样化发展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在2018~2023年的五年规划中,南非政府强调进一步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采矿业,同时有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商业和服务业等。
拥有非洲最多人口且为非洲最大经济体的尼日利亚,2014年出台了《尼日利亚工业革命计划》,旨在提高尼日利亚工业的竞争力,加快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化。该计划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固体矿业、油气相关产业以及建筑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并构建了相关支持与保障体系。
坦桑尼亚是非洲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制造业发展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开发利用。该国虽没有制定专门的工业发展战略,但推动工业化已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核心要义。2016年4月20日,坦桑尼亚政府向国会提交了第二个《国民经济社会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旨在促进坦桑尼亚工业化发展,消除贫困,力争2025年使坦桑尼亚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另外,濒临几内亚湾的赤道几内亚、刚果(布)等国正凭借石油资源优势推进化工产业发展,值得关注。
综上,在非盟统领下,非洲工业化正在大陆、次区域和国家层面推进。由于非洲各区域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要素供给不同,区域工业化的发展诉求重点也有所差异,并逐步形成各自的区域特点。但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重点扶持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小型加工制造业则成为共识。
非洲一体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尤其是南共体、东共体、东南非共同市场这三大区域组织开始融合并发起建立非洲最大的贸易区的实践,标志着非洲大市场正从碎片化向一体化整合。非洲区域工业一体化虽然是合作“短板”,但区域组织也在相继实施区域工业化战略和工业政策,使得非洲大陆的工业化在不同层面都将有所推动,进一步接近了非洲工业现代化的目标。然而,由于非洲国家的综合国力普遍较弱,宏观经济形势较前恶化,又逢国际经济复苏艰难,注定了一体化和工业化前景虽好,但进程坎坷在所难免。
(一)非洲大陆内部挑战颇多,制约着一体化和工业化的步伐
在政治领域,虽然大部分非洲国家独立超过半个多世纪,但是有些国家政治生态仍如一盘散沙,无法以一个完整的政治个体推动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有的非洲国家加入一体化组织只想获利不愿付出,缺乏执行共同签署的条约的政治意愿和政策信誉,对一体化的态度经常多变或摇摆不定,导致许多区域一体化的决议束之高阁,未来难免情景再现。在安全领域,2011年以来,非洲战乱和冲突不断,伊斯兰极端势力有所扩散,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干扰着非洲一体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在经济领域,虽然非洲国家努力推进经济多样化,但全球经济扩张时期的非洲经济增长仍多由资源产业或少量服务业驱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贡献率很低。这种“无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多样化”或“无工业化的增长”状况表明,大部分非洲国家并未从根本上摆脱单一经济发展的窠臼,甚至某些非洲国家单一经济越发固化,对外部世界的脆弱性依赖更加严重。2008年以来非洲经济增长波动性加大,尤其是全球经济进入艰难复苏时期后,非洲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态势,进入相对困难的发展阶段。资金短缺严重,一体化和工业化的项目不得不被推迟或搁置。而且,非洲经济依赖农矿资源产品换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格局不仅使非洲国家间推进互通有无的经济互惠关系的动力不足,而且极易产生产业同质竞争问题。同时,非洲54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因国别诉求不同导致利益纷争频发,从而严重影响非洲一体化的推进。2012年,在非盟委员会主席选举中,南非和尼日利亚两个大国分庭抗礼,英语非洲国家与法语非洲国家俨然分裂为选边站队的对立两派。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源不足等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
在社会文化领域,虽说非洲一体化起源于泛非主义思潮,但现实生活中的非洲民众普遍缺乏开展区域一体化的思想基础。目前,一些非洲的民众对民族国家认同水平都较低,对区域认同意识就更加缺乏,这对未来区域整合的加速形成巨大挑战。例如,在坦桑尼亚,虽然政府宣布支持东共体建设,但公众对于土地和移民问题的担心将会对东共体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构成挑战。因此,非洲一体化的当务之急就是工作重心下移,不仅要精英决策,而且要大力培育非洲公民的区域认同观,超越局部利益、文化排他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固有的民族忠诚、种族差别和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由此夯实非洲开展一体化的思想基础。①
(二)外部经济环境不利于非洲推进一体化和工业化
2014年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非洲经济放缓不可避免。作为非洲主要出口市场的欧元区和中国经济放缓,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和美元加息,使得非洲经济实现一体化和工业化的国际经济环境较前恶化。
非洲作为大宗商品主要输出地,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关乎非洲国家的贸易条件,对非洲经济波动的影响非常显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安哥拉、尼日利亚、刚果(金)、刚果(布)、塞拉利昂、南非、赞比亚、博茨瓦纳等非洲油矿富国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入不敷出。建设资金的捉襟见肘已经打乱了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规划,许多国内基建项目被迫搁置或延迟,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项目的进程更有可能被推迟。美元进入加息通道有可能导致流入非洲国家的资金减少,外债沉重。
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对已经遭受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非洲国家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美联储加息主要通过汇率、利率这两个主要途径影响非洲国家经济运行。美元进入紧缩周期,导致许多非洲国家本币贬值,进而造成进口成本和通胀压力加大,加大经济增长的脆弱性。美国加息从全球回收流动性,使得外债沉重的非洲国家面临资金外流和外债上升的风险,经常项目赤字越高的国家越容易导致资本外流。非洲国家前些年所面对的流动性充裕和低借贷成本的宽松环境已经发生逆转。据联合国贸发会《全球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仅380亿美元,较2014年下降31%,① 这或许标志着国际资本开始远离非洲。为此,非洲争取自主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和工业现代化战略更加陷入融资困境。从单个非洲国家来看,受美元加息影响最严重的往往是那些外债高、储蓄少、前期资本流入大、经常项目赤字高、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非洲国家。加纳、安哥拉、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货币已经出现大幅贬值,同时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财政赤字上升、融资困难和通胀压力。而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又是地区经济强国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者,这些国家经济面临内外交困,自然无暇、无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结语
实现一体化和工业现代化是非洲国家长期奋斗的目标,正在不同层面出台规划加以重点推进。尤其是非洲三大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整合划一,最大自贸区的启动,标志着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自此踏上了历史性新征程。尽管目前工业合作仍是非洲一体化组织诸多合作领域中的短板,但非洲重要的一体化组织都在努力推进区域工业一体化战略和协调政策,相信未来发展会有很大改观。当然,在当今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和非洲经济不景气环境下,非洲自身发展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使得该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可能会延迟其发展进程。需要强调的是,非洲国家推动一体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原材料、劳动力以及潜在的大市场优势依然存在,非洲国家领导人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推进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意愿更加迫切,反而为国际资本跻身非洲发展提供低谷切入的难得机遇。毋庸讳言,未来的非洲一体化和工业化必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对此非洲国家和国际合作伙伴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非洲国家要努力提高实施规划的执行力,这点尤为重要。另外,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发展也要有耐心,积极配合其诉求,同舟共济,共融发展。
注释
1 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经商处:《肯区域大项目数量位居东非第一》,http://ke.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604/20160401305594.shtml,2016-04-28。
2 (1)UNECA,Assess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frica VI,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Addis Ababa,Ethiopia,2013,p.32.
3 (1)杨立华:《非洲联盟十年:引领和推动非洲一体化进程》,载《西亚非洲》2013年第1期,第78页。
4 (1)经济学人企业网络组织:《“一带一路”经济版图》,内部报告,2016年3月,第7页。
5 (2)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5,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16,p.27.
6 (1)UNECA,Assess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frica IV,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Addis Ababa,Ethiopia,2013,p.85.
7 (2)非洲制造业企业平均每家雇员仅为47人,而马来西亚为171人,越南195人,泰国393人,中国977人。
8 (1)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15,p.38.
9 (2)舒运国:《非洲经济一体化五十年》,载《西亚非洲》2013年第1期,第93页。
10 (1)舒运国、张忠祥:《非洲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5页。
11 (1)SARDC,“Prospect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SADC:Towards a Regional Strategy and Roadmap 2015”,http://www.sardc.net,2016-04-19.
12 (2)“ECOWAS Council of Ministers ADOPTS Regional Industrial Policy,Calls for Speedy Implementation of Plan of Action”,http://news.ecowas.int/presseshow.php?annee=2010&lang=en&nb=094,2016-03-27.
13 (1)李智彪:《非洲区域合作的特点与问题》,载张蕴岭:《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14 (1)UNCTAD,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No.22,January 20,2016,http://unctad.org/en/PublicationsL ibrary/webdiaeia2016d1_en.pdf,2016-03-19.
(姚桂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