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获悉,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现行的收储制度,今年我国将采取分品种施策的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
据经济具体而言,多位专家表示,这项改革呈现出三个大方向,一是将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二是进一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三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也就是说,2016年中国粮食流通市场调控的方向与去年底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方向基本一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粮食供给制度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国务院参事杜鹰等专家日前在“清华三农论坛2016”上表示,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必须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不出现大的滑坡。在玉米临储政策方面,需要打破临储价格只增不减的心理预期,回归贴近市场价格,激活下游产业。
陈锡文表示,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所以价格和补贴分离。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四个重要目标:一是必须“挡住进口”,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要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库存;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当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据了解,除了上述调控外,今年粮食供给侧改革还将同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及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首先,将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其次,根据需要适度进口饲料和工业用粮,科学把握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自给与进口的关系,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优化国内农业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库存结余量巨大的玉米,业内呼声很高的临储政策改革将在今年落地。多位基层人士预测,改革方向是让临储价格在保护农民利益、兼顾中央财政承受力的基础上,尽量接近市场价格。为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需要尽早明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世界上对农产品实行定价干预的国家越来越少,农产品如何从定价改为评估价格,发挥政府公益性的作用,协助农民提高收益,是未来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