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中粮肉食控股有限公司(01610.HK,下称中粮肉食)公布的去年业绩显示,2016年中粮肉食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9%达到66.2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30.8%,达9.5亿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粮肉食的生猪养殖业务大幅提升,在该公司存栏量同比提升和猪价回暖之际,该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实现分部收益10.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630%。
猪价回升养殖业务涨6倍
中粮肉食业务涵盖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生鲜猪肉及肉制品生产、销售及冷冻肉类产品进口及销售。该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包括饲料生产及生猪繁殖及饲养业务。
从2002年起,中粮肉食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湖北、江苏、天津建立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基地,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深加工、冷链配送、分销以及肉类产品进出口于一体。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拥有遍布全国6个省的47个养猪场,2个屠宰加工工厂,2个肉制品加工工厂。2013年-2016年,其产能已由134万头提升至314万头,实现了134%的产能扩张,同时还拥有生猪养殖在建项目。2015年,中粮肉食商品大猪出栏量全国排名第四。
然而,由于猪价低迷,过去几年中前端产能投入巨大,规模效应的收益无法短期显现,在2013年、2014年导致该公司接连亏损达2.42亿元及4.11亿元。2015年,随着猪价行情不断攀升,公司在规模效益提升得以显现,成本不断降低,去年实现扭亏,营业额达50.56亿元,净利润1.51亿元。
27日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中粮肉食的生猪养殖业务收益即营业额为10.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630%。
早在1月16日,中粮肉食发布业绩盈利预告时,将增长原因首先归功于该公司存栏量及养殖效益提升以及猪价的回升。去年末,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低位,由此带来的猪价回升让养殖效益、存栏量扩大的中粮肉食规模受益得以显现。
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
除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猪价回升的重要因素外,中粮肉食整体业务大幅增长,还和该公司采用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带动养殖成本持续下降以及末端销售结构提升有关。与国内普遍聚集于养殖或屠宰加工的同业竞争者相比,中粮肉食大规模自建生态养殖基地,将猪肉整体价值链做到了全面管理,包括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及精细分割、肉制品生产与销售等全部六大环节。
去年,该公司通过改良饲料配方及养殖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资源管理等创新模式的应用,生猪养殖业务实现分部利润10.1亿元,每头母猪每年贡献断奶仔猪头数(PSY)23.5头,同比增加0.9头;大猪平均出栏重量达104.4公斤,同比增加2.6公斤;饲料自给率的提升也使采购成本得到缓解,基于以上效率提升,每公斤出栏成本同比下降9.6%。同时,生鲜猪肉、肉制品及肉类进口业务销售结构也得以优化。
全产业链垂直的整合模式还可以严密监控生产流程,通过完善而全面的产品可追溯体系,专注于确保食品安全。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中粮肉食更加关注环保设施和技术投入,以符合国家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
粪污处理和病死猪处理是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最大瓶颈,中粮肉食自主研发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备,获得国家专利,既解决了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又增加了沼气产气量,通过建造配套沼气厂及沼气发电站,将粪污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化肥提供给周边农田,不仅改良了盐碱土壤,还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月27日,中粮肉食董事会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马建平在香港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向记者透露:生猪养殖和屠宰行业被列为污染和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严格管控,猪肉行业将受到一轮新行洗牌,原小型生产商由于环保能力不足及生产效率低下将越来越艰难而最终被淘汰出局。
他表示:“目前中国的猪肉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升级,上游生猪养殖规模化趋势加速、下游猪肉产品品质及食品安全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知名的全产业链肉类食品运营商,公司不仅上游业务价值得到全面释放,公司其它分部业务均获得了较大突破,肉类进口业务大幅扭亏,实现利润7920万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及消费市场,2015年到2020年,猪肉消费量将以2.4%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行业规模及需求的增长稳健上行。据北京商报报道,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曾公开表示,我国肉类产品产量大、市场大,中国肉类产量已超过8700万吨,占全世界的29%,到2020年将有1000万吨的缺口需要进口。但我国肉类行业问题比较突出,商品化低,规模以上企业有4000多家,小企业则达1.9万家。这也意味着,中粮肉食虽然身处市场空间很大的肉类市场,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游规模化养殖+下游品牌冷鲜肉+上下游协同发展”。规模化养殖越来越被证明是现代中国养殖产业升级的方向,国内养殖业散户大量退出的主要原因亦是规模化养殖效率更高。
2016年11月1日,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肉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举行上市。根据中粮集团“十三五”规划,中粮肉食将把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兴建新的生猪养殖场及饲料加工厂、推动品牌建设和渠道开拓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粮肉食的生猪养殖业务大幅提升,在该公司存栏量同比提升和猪价回暖之际,该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实现分部收益10.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630%。
猪价回升养殖业务涨6倍
中粮肉食业务涵盖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生鲜猪肉及肉制品生产、销售及冷冻肉类产品进口及销售。该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包括饲料生产及生猪繁殖及饲养业务。
从2002年起,中粮肉食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湖北、江苏、天津建立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基地,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深加工、冷链配送、分销以及肉类产品进出口于一体。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拥有遍布全国6个省的47个养猪场,2个屠宰加工工厂,2个肉制品加工工厂。2013年-2016年,其产能已由134万头提升至314万头,实现了134%的产能扩张,同时还拥有生猪养殖在建项目。2015年,中粮肉食商品大猪出栏量全国排名第四。
然而,由于猪价低迷,过去几年中前端产能投入巨大,规模效应的收益无法短期显现,在2013年、2014年导致该公司接连亏损达2.42亿元及4.11亿元。2015年,随着猪价行情不断攀升,公司在规模效益提升得以显现,成本不断降低,去年实现扭亏,营业额达50.56亿元,净利润1.51亿元。
27日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中粮肉食的生猪养殖业务收益即营业额为10.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630%。
早在1月16日,中粮肉食发布业绩盈利预告时,将增长原因首先归功于该公司存栏量及养殖效益提升以及猪价的回升。去年末,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低位,由此带来的猪价回升让养殖效益、存栏量扩大的中粮肉食规模受益得以显现。
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
除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猪价回升的重要因素外,中粮肉食整体业务大幅增长,还和该公司采用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带动养殖成本持续下降以及末端销售结构提升有关。与国内普遍聚集于养殖或屠宰加工的同业竞争者相比,中粮肉食大规模自建生态养殖基地,将猪肉整体价值链做到了全面管理,包括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及精细分割、肉制品生产与销售等全部六大环节。
去年,该公司通过改良饲料配方及养殖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资源管理等创新模式的应用,生猪养殖业务实现分部利润10.1亿元,每头母猪每年贡献断奶仔猪头数(PSY)23.5头,同比增加0.9头;大猪平均出栏重量达104.4公斤,同比增加2.6公斤;饲料自给率的提升也使采购成本得到缓解,基于以上效率提升,每公斤出栏成本同比下降9.6%。同时,生鲜猪肉、肉制品及肉类进口业务销售结构也得以优化。
全产业链垂直的整合模式还可以严密监控生产流程,通过完善而全面的产品可追溯体系,专注于确保食品安全。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中粮肉食更加关注环保设施和技术投入,以符合国家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
粪污处理和病死猪处理是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最大瓶颈,中粮肉食自主研发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备,获得国家专利,既解决了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又增加了沼气产气量,通过建造配套沼气厂及沼气发电站,将粪污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化肥提供给周边农田,不仅改良了盐碱土壤,还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月27日,中粮肉食董事会主席兼非执行董事马建平在香港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向记者透露:生猪养殖和屠宰行业被列为污染和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严格管控,猪肉行业将受到一轮新行洗牌,原小型生产商由于环保能力不足及生产效率低下将越来越艰难而最终被淘汰出局。
他表示:“目前中国的猪肉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升级,上游生猪养殖规模化趋势加速、下游猪肉产品品质及食品安全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知名的全产业链肉类食品运营商,公司不仅上游业务价值得到全面释放,公司其它分部业务均获得了较大突破,肉类进口业务大幅扭亏,实现利润7920万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及消费市场,2015年到2020年,猪肉消费量将以2.4%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行业规模及需求的增长稳健上行。据北京商报报道,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曾公开表示,我国肉类产品产量大、市场大,中国肉类产量已超过8700万吨,占全世界的29%,到2020年将有1000万吨的缺口需要进口。但我国肉类行业问题比较突出,商品化低,规模以上企业有4000多家,小企业则达1.9万家。这也意味着,中粮肉食虽然身处市场空间很大的肉类市场,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游规模化养殖+下游品牌冷鲜肉+上下游协同发展”。规模化养殖越来越被证明是现代中国养殖产业升级的方向,国内养殖业散户大量退出的主要原因亦是规模化养殖效率更高。
2016年11月1日,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肉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举行上市。根据中粮集团“十三五”规划,中粮肉食将把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兴建新的生猪养殖场及饲料加工厂、推动品牌建设和渠道开拓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