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消费品

天津收藏家开办机床博物馆记录中国工业发展

天津
2019-04-16 09:49

已收藏

新华社天津4月16日电(记者李亭、齐悦)推开天津机床博物馆的大门,一股冷气夹杂着浓浓的机油味扑面而来,博物馆通道的两侧整齐地陈列着一台台机床,在灯光的照射下,像一个个接受检阅的铠甲勇士。

"这个是`津门老大`,是咱们天津三条石1942年生产的八尺皮带车床;这台我叫它`精细鬼`,是一台小型瑞士钟表机床,论精密、精致、精细,属它厉害……"天津机床博物馆馆长王福喜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馆里的展品,像是说着一个个熟悉的老朋友。

今年45岁的王福喜出生于天津市东丽区,20世纪80年代,他的父亲开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王福喜从小便对这些机器着迷。后来,王福喜接触到了更多的机床,明白了车床的工作原理,也渐渐地对收藏和研究各类机床产生了兴趣。近20年来,他收藏了200多件大型机床和300多件小型民用机械,包括天津海鸥手表厂制造早期使用的铣床、生产过东方红火车车轮的机床设备,还有"二百岁"的制鞋缝纫机。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王福喜萌生了开一家机床博物馆的念头,他想为这些沉淀着工业与时代记忆的机床们找一个家,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故事。

尽管最初家人不支持,也面临着资金上的困难,但王福喜并没有动摇。2015年5月,天津机床博物馆东丽航空商务区馆区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和支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这更坚定了王福喜创办博物馆的初心。

2017年底,在东丽区委、区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天津机床博物馆华明馆区正式开馆,据王福喜介绍,两个馆区总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馆藏瑞士、德国、美国、前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制造的机器100余台,另有老缝纫机、老电话等民用机械500余件。去年,两个馆区的参观人数超过了三万人。

"天津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后,天津制造业迅速发展,设备更新加快,大量机床也成为了天津工业成长的历史见证。"王福喜说。

在离博物馆门口不远的位置,记者看到了天津海鸥手表厂制造第一块手表时使用的铣床,个头不大,还能隐约看到机身上印着的"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床身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锈迹。

"这台机床来之不易,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机床的主人知道我是为了办博物馆,懂机床而且会好好保管它,才肯将它转让给我。搬运机床的时候,他还一直叮嘱要小心。所以我对机床像对待孩子一样,擦洗、上油、保养一样都不落。"王福喜说。

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一批批精准度更高,技术更先进的数控机床逐渐替代了早期的机械机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一些国产机床已经能代表世界数控机床的最高技术水平。

目前,王福喜打算开发博物馆的更多功能,做一些文创产品,呈现更多机床的故事。"我希望通过机床博物馆,让人们了解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了解车床的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认识机械的美感,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