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消费品

赵治海:倾情谷子研究40年 为世界粮饲安全做贡献

石家庄
2019-10-16 09:40

已收藏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6日电(记者曹国厂、杜一方、冯维健)眼下正是中国北方小米(也叫谷子)收获的季节,被誉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的赵治海,最近忙着在各地试验和推广杂交谷子新品种。

这位61岁的农业科学家身着蓝灰色套装,皮肤黝黑。他说:"我有一个梦想,让全国谷子种植面积重新回到1.5亿亩,如果能成功,就可以为国家增产粮食200亿公斤,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谷子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主粮。新中国成立初期,种植面积约1.5亿亩。赵治海说,后因谷子产量低,加上骡马等牲畜被机械取代,谷草作为饲草需求下降,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目前国内谷子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

在河北农业大学上学期间,赵治海曾做过谷子光温敏反应实验,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个多月。"别的同学周末出去玩,我在屋里屋外忙着搬种有谷子的盆子。"

赵治海说,正是那次实验,让他对谷子研究产生了兴趣。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张家口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工作,从此和谷子研究结下一生之缘。

上世纪60年代末,全国30多家国家、省、市级科研单位就开始攻关杂交谷子以提高产量,但由于难度太大,许多科研单位先后放弃了,全国谷子种植面积逐渐萎缩。

赵治海不甘心,既然能培育出杂交水稻、杂交高粱,为什么就培育不出杂交谷子?"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坚持下去。"

1989年的一个下午,在经历7年的无数次试验失败后,赵治海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想法:"谷子有谷子的特性,为什么要套用水稻、高粱的模式去研究?"于是,他摒弃国内已沿用20多年的杂交谷子研究方法,采用光温敏两系法去试验谷子的杂交。

为此,他几乎"长"在了试验田里。为了缩短科研周期,他的课题组过上了候鸟般的迁徙生活,海南冬季育种,张家口春播育种,新疆抗旱育种,随着气候的变化,在中国南方北方来回穿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选育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谷子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谷子光敏不育系研究的空白,给处于困境中的谷子杂交种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后,赵治海又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找到了谷子光温敏不育的规律。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它比常规种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600公斤。

2004年,赵治海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解决了谷子除草费工的世界性难题;2006年,国家一级优质小米"张杂谷5号"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创造了亩产660公斤的谷子高产新纪录;近年来,最高亩产达到810公斤。

目前,"张杂谷"品种已在中国北方河北、山西、河南、辽宁、新疆、内蒙古等14个省份推广种植200多万亩。2008年至今,"张杂谷"在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10多个国家种植成功。

在赵治海的眼里,谷子耐旱好养活,高产,浑身都是宝。他说,1.5亿亩是谷子作为主粮地位时的种植面积,也是他对谷子未来寄予的希望。

谷草自古以来就是优质饲草。2014年前后,赵治海开始利用张杂谷耐旱的特性尝试种植谷草,以替代进口燕麦草、羊草等原料,解决中国优质牧草严重缺口的问题。

"把张杂谷作为牛羊饲草进行种植,一旦需要用作粮食,则可以长成谷子,相当于把粮食`储存`在了牛羊的嘴边。"赵治海说,这对于提高中国奶业竞争力,维护中国畜牧业生产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新闻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