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是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储备水平已超过120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储备起步较晚,实力相差悬殊,目前我国石油储备水平只有30.73天。在过去1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高油价的重压,我国石油储备建设之路行走得异常艰难而坎坷。
而自2014年下半年出现原油大熊市,为我国补足储备短板提供了战略性契机。除国有企业外,民营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口正式破冰,已有六家地方炼油企业获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资质,登上了国际原油贸易的大舞台,为我国原油商业储备拓宽了新阵地。
我国石油储备水平只有30.73天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以应对石油危机。国际能源署对各成员国均以90天上年度石油净进口量为最低要求,目前所有成员国均达到了该要求,其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储备水平超过了120天。我国未加入国际能源署,并不存在90天石油储备的硬性约束。但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石油储备起步较晚,实力相差悬殊。
我国第一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2004年3月开始建设。此时正赶上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油价突破每桶50美元,接下来几年内持续飙升。2008年7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创出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
我国第一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2007年12月19日通过国家验收,并全部储存原油。该基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建设规模520万立方米,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承担建设任务。这段时间正是国际油价高烧不退的时期。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国际油价曾一度跌至每桶三四十美元,但随着中东地缘政治风波再起,2011年国际油价又迅速跃到每桶百美元以上。随后高油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上半年。
高油价的存在加重了我国原油进口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我国石油储备的步伐。但进入2014年下半年之后,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我国石油增储步伐明显加快。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消息称,至2015年年中,我国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3.1亿吨,平均每天进口量84.93万吨。以此测算,目前我国石油储备水平只有30.73天。
低油价时代战略增储契机难得
在高油价的重压之下,我国石油储备建设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然而,自2014年下半年出现的原油大熊市为我国补足储备短板提供了战略性契机。
自2014年6月中至今,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累计下跌了69.1%和70.8%,其中,纽约油价跌至近7年低点;布伦特油价创出近11年新低。
2015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原油超过3亿吨,达到3.0231亿吨,同比增长8.7%。虽然进口量不断攀升,但受益于低油价时代的出现,2015年前11月,我国原油进口金额同比下滑了40.9%。如果测算到单价,2015年前11个月平均进口单价为每吨2534.8元,同比下降44.9%。
虽然国际油价这轮大熊市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之久,但从目前来看,悲观情绪仍占上风,供应过剩这一打压原油的致命因素并未发生改变。
2016年新年伊始,中东地缘政治波澜再起。1月3日,沙特阿拉伯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受此影响,巴林、苏丹、阿联酋等4日相继宣布断绝与伊朗外交关系或降低两国外交关系级别。可是,与以往“助涨”油价的效果相反,这场地缘政治风波令原油市场雪上加霜,油价持续破位下挫。
2015年12月4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之后,并未实施限产政策,而是宣布将在2016年的下一次会议上讨论产量限额问题。近期美国彭博新闻社对石油公司、产油国和分析师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欧佩克成员国2015年12月份平均日产3213.9万桶原油,比11月份平均日增1.8万桶,远超产量上限。
在北美,虽然低油价使得页岩油气生产受到重创,但2015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美国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被解除。
安迅思中国研究中心总监李莉认为,考量经济性等因素,美国原油出口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欧洲市场。如果运费合理、卖家开价有竞争力的话,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会对美国原油感兴趣。倘若出口禁令解除后,美国本土原油生产受到刺激而不断增长的话,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失衡压力,从而打压国际油价。
除了供应不断增加的压力之外,美元步入升值周期、资本市场投机基金集中抛售、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进一步阻碍了国际油价回升的步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未来依存度还可能进一步提高。低油价时期应当尽量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作为石油战略的一环。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孙贤胜认为,当前做强我国石油储备面临两大机遇。首先,长期来看,低油价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可以大幅降低我国的采购成本。其次,在供应源选择方面,多供应源瞄准中国,有利于我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选择。
孙贤胜说,中东、非洲、中亚以及拉美地区产油国都瞄准了中国市场,随着美国石油出口解禁,中国也将成为其重要的目标市场,未来价格战或将频繁出现。
民营炼油企业成商业储备新阵地
虽然低油价时期加快石油储备已成为共识,但长期以来,我国原油进口权只有极少数国有石油公司掌握,参与主体过于单一。与此同时,我国石油储备起步晚、基础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导致短期内大量增储石油遇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现在的问题是,油买回来,没有地方放。”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震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从2004年起步至今仅十余年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石油储备。短期来看,我国大规模增储遭遇无处安放的难题。
另外,参与主体数量较少,社会资源未广泛激活,限制了我国石油储备的规模,束缚了增储的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储备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战略石油储备是国家委托三大石油公司完成,而由于我国原油开采及进口权也集中在这三家公司手中,因而商业储备也是以他们为主,缺乏民营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
可喜的是,面对着低油价这一难得的战略契机,在2015年,民营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口正式破冰,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年有6家地方炼油企业获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资质,登上了国际原油贸易的大舞台,为我国原油商业储备拓宽了新的阵地。
国家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表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原油需求可能达到6亿吨,进口量可能达到4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7%。因此,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拓宽原油进口渠道,向更多原油加工企业开放原油进口权,形成透明公开、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市场。
虽然我国石油进口量在不断放大,主体也将越来越丰富,但一直以来,我国石油储备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亟须加快完善。王震说,美国和日本都有明确的石油储备法,而我国的石油储备法却迟迟未出台,以至于关于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如何界定、储备目标规模、资金的使用来源、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与义务等问题都不明确,不利于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从长远看,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亟须完善,以给企业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