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金融

“偿二代”来袭 中小险企寻觅上市平台

中国证券网
2015-09-29 09:52

已收藏

又一家上市公司将保险企业“笑纳”至麾下。近期股价走出逆势行情的华资实业,因计划控股华夏人寿而摇身变为炙手可热的“类保险股”。这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拟控股险企的第三例,但绝非最后一例。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为数不少的中小保险公司都有计划寻找上市平台,间接“并表上市”。

诉求的趋同性,令各路资本蠢蠢欲动。一方面,主业式微的上市公司转型动力迫切,如将保险资产置入其中,便成功实现“高富帅”的华丽转身;另一方面,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保险监管体系启动在即,资本金补充压力相对不小的中小保险公司,亟须找到较快并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渠道。

潜在标的物

相比之前天茂集团拟控股国华人寿、西水股份拟控股天安财险,华资实业控股华夏人寿的这笔资金(约316.8亿元),创下了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收购险企股权的新纪录。

据保险圈人士透露,这样的资本故事未完待续。“实际上为数不少的中小保险公司目前都在寻找上市标的,希望通过并入上市公司途径,间接实现‘并表上市’。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也有吸收、整合保险资源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

其中,有两类上市公司正引起投资市场的关注,被视为很可能会装入保险资产的潜在标的。一是中小保险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旗下的上市公司,无论是从控制权还是交易价格来考虑,都是理想之选;另一类是主业长期亏损、甚至是“僵尸”企业,由中小保险公司股东出面从中协调并表事宜。

至于有哪些中小保险公司存在被并表的可能?“控股权掌握在民营资本手中的中小保险公司,销售高资本消耗保险产品(多以理财型险种为主)的中小保险公司,以及中小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突然暴增也可能是一个信号。”并购界资深人士一语道破,符合以上一类条件、尤其是同时具备三类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最有可能存在被并表或借壳上市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民营资本掌控的中小险企,实际控制方往往有着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并表+借壳”是他们运作资产的主要套路;而在明年“偿二代”正式实施后,销售高资本消耗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资本金补充压力,如要解决不断补充资本的远虑,资本市场仍然是理想之选。

事实上,除资本诉求激增这点之外,政策红利的出现,也是驱动上市公司控股、并表保险公司的主因。即准入门槛放宽,中资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至51%,这有利于上市公司掌握保险公司的绝对控股权。

盈利可持续性待考验

从今年已发生的三个上市公司拟控股中小险企案例来看,由于市值的暴增,而被资本市场解读为“蛇吞象”。一位投行人士称,“从原先主业不景气、微利甚至亏损,到现在置入炙手可热的保险资产、去年利润额十几亿,对于公司本身而言,肯定是一大利好。”

加上保险行业大环境的趋暖、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全面打开,这些摇身变为“类保险股”的上市公司,被投资者赋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缘何上市公司甫一公告参股或控股保险企业,股价便扶摇直上的原因。

但在一些保险圈人士看来,这些表面资产规模庞大的中小保险公司,只是看上去“高富帅”。“这些中小险企去年开始突然扭亏为盈,的确一旦达到绝对控股并表的条件,那么它们就会为上市公司的盈利添砖加瓦,从而对上市公司自身股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主要依赖利差模式上位,但在承保业务上不具备优势的中小险企,之所以财务报表瞬间由绿翻红,主要是由于2014年股债市的反转以及非标资产收益的一路狂飙,今后能否保持长久的持续性盈利,仍有待于时间检验。”

首先,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这些中小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盈利情况容易大起大落;其次,这些中小险企严重依赖“利差”这一盈利模式,上市公司将难以避免未来要“输血”的局面。

为此,业内人士的建议是:上市公司控股、并表中小保险公司后,不能一味地坐等后者来“进贡”利润,更不能简单地将保险公司沦为其资金平台,而是应该利用自身在渠道、人脉、投资方面的优势,来拓宽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和投资项目上的来源。

此外,眼下国内中小险企普遍存在风险控制薄弱、公司治理能力欠缺等问题,上市公司应借力助其改善这些问题,从而令后者真正步入健康、稳定、长久的盈利轨道,进而为上市公司持续提升利润贡献占比。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