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票风险事件频发和银行考核制度变化的背景下,央行正在考虑实施更为有效的行政手段来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6日报道,3月末,市场上传出一份疑似央行支付结算司关于电票发展方向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有序开展票据业务,有效提高电票业务占比”。上述文件还列出了央行对电票的具体比例要求。
对此,多家银行票据中心负责人均表示未收到上述文件。央行支付结算司一位人士表示,此征求意见稿并非正式下发文件,只是内部讨论稿而已,并未最终确定。但据了解,距离该文件的推出应该“也不会太久”,只是目前仍在讨论,内容尚有不确定性。
上述讨论稿列出了央行对电票的具体比例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1月1日起,单张金额在1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年底,各金融机构办理的电票承兑业务在本机构办理的全部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中金额占比达80%以上。
针对上述讨论稿内容,央行人士表示,“还在讨论之中”。分歧在于,使用行政手段是否适合,消灭纸票是否恰当等。“推进力度强,固然效果好,但是有可能不恰当,会产生些副作用,要和取得效果去权衡,来看值不值得。”该人士称。
前述央行支付结算司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推行电票思路很明确,曾就推行此讨论过多次,但究竟采取哪种方案,尚在权衡之中。尤其是“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方,条件和政策等方面,仍需要不同管理部门去协调”。
“央行一直在试图推动电票占比,不是现在才扩大,从推行电票到建设电票系统(提高电票占比)始终是我们大方向。”上述央行人士表示。
纸票今年以来风险问题频发,电票可以有效解决效率和票据风险问题。央行2009年建设电票系统,就是出于上述考虑,但这些年推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央行在考虑用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
3月初,央行支付结算司曾下发“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调研函,主要针对推广电票业务和电票系统(ECDS)。调研的内容包括,是否要强制要求一定金额以上商业汇票必须使用电票办理,金额起点应该如何设置等问题。
电票诞生于2009年11月份,但一直发展缓慢。2010年,央行还曾就推动电票业务发展等政策问题向相关机构征求意见,央行在各地分行也曾要求所辖区域银行机构提高电子票据交易量占比的业务布置。但自去年开始,电票才出现加快发展迹象。
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电票规模在整个商业汇票出票量中占比为8.3%,2014年达到16.2%,2015年上半年达到28.4%。
电票此前推行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不易像纸票那样找到“消规模”(消减信贷规模)等等规避监管约束的套利空间,和“打同业户”的银行内控漏洞。“一开始所有银行初衷都是考核需要。然而市场和银行考核要求在发生变化。市场自身在往电票的方向发展,央行一旦发文,将起到催化剂作用。”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高级副总裁许轶超表示。
票据专家赵慈拉表示,当下监管部门的首要问题是做好基础市场建设功能。基础市场建设,应该包括建设一体化的电票市场;引入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强化电票信用环境;创建高信用度企业电子商票的ABS市场;持票企业在全国一体化上申请贴现,可由系统撮合成交,实现最低贴现利率的融资等。
年初发生的农行、中信票据风险案件和银监会203号文件所列票据市场乱象都与纸票操作有很大关系,此次规范票据市场运作、有效控制票据业务操作风险成央行此次大力推动电票的重要动因。
“电票的操作风险比较低;从监管的角度来讲,也为整个票据流转的过程提供监管便利。”招行票据中心副总经理李明昌认为。
赵慈拉表示,每张票据都具个性化特点,因此央行不允许采取票据卖断式回购的交易方式,电票交易由于系统程序设置杜绝了此类交易,而纸票交易无法实行有效监管,有机会形成纸票回购套回购的现象。同时,过度的市场套利引发道德风险,大量的民间票据经纪公司利用同业账户进行银行间回购套回购的套利交易。“现在监管成本很高,纸票的回购套回购现象很难杜绝,而通过电票系统进行设置后的合法开放,一切交易都在监管下进行。”
赵慈拉还称,由于许多银行缺乏依据出票人信用度进行个性化的风险定价能力,导致整个银行业在承兑业务上被资信度差的出票人风险套利,而风险套利正在形成承兑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赵慈拉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估算,2014年年末,全国银行承兑垫款率(分子是当年银行承兑汇票垫款额1058亿,分母为银行机构当年末承兑余额9.9万亿,假设按照保证金占比50%计算)高达2.1%,而当年银行业贷款不良率仅1.25%。他认为,电票普及后,由于出票人不良信用会被系统记录,信用环境可以更好,银行被风险套利的行为亦会大大降低。
许轶超也认为,未来,票据通过电票系统和票据交易所交易行为,会被央行清楚观察到,这也意味着票据中介与银行合作,循环操作的套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类似于隐匿利润现象将逐步减少。
2015年12月31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5]203号)(以下简称“203号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现场检查后作出风险提示,列举包括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削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利用贴现资金还旧借新,调节信贷质量指标;发放贷款偿还垫款,掩盖不良等七大违规问题。
通知强调,各金融机构不得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已办理承兑、贴现的各种凭证原件要注明银行信息等,防止虚假交易及发票重复使用。
紧接着,农行和中信银行票据案的引爆,为早已乱象丛生的票据市场带来一场彻底的清理整顿。
年初开始,一些大行对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交易对手进行限制。春节过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赴各地分支行及票据营业部进行违规风险现场检查。
票据市场最大的做市商——民生银行总行节后亦连发两文,要求进一步加强票据业务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强调“在票据系统中合理占用授信额度并对交易对手实施交易限额管控”。以前民生银行各级分行可以参与的票据业务部分职能权限近期亦被收归总行,同时明确“严禁与中介合作”。
受203号文和票据风险事件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更为谨慎,而中介机构也面临业务转型,“大部分中介转向直接到银行办理直贴,有些没有自有资金买票去办理直贴的或在考虑其他出路了”,这使得当前整个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度出现明显下降,电票交易有成主流之势,李明昌表示。
李明昌表示,可以看出这次央行推广电票的力度和决心相当大,尤其是在票面金额要求和推广速度等方面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预示电票时代即将到来。“到2018年,电票达到80%的占比,进度还是有点快,到80%之后就已经峰值了。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中小金融机构还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他说,按照当前市场正常发展速度,达到这一比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如果央行强制推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业务量,但也不太大。”
李明昌认为,从近两年电票发展速度来看央行确定的目标可能有点高,但从技术条件、市场基础和政策力度等方面来分析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宽松的信贷规模和MPA考核政策,为电票发展预留了很大空间。
近年,票据违规业务几乎无一例外是围绕消规模和伪造贸易背景两项而展开,也成为监管整顿重点。而去年以来,信贷规模逐渐宽松,贷款投放不足情况下,银行消规模需求有所减少。“尤其是央行MPA政策实施后,票据业务在表外买入返售、 非标资产等科目腾挪空间的必要性减少。客观上为票据资产回表创造条件,也为电票发展带来机遇。”李明昌表示。
央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转变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央行MPA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将贷款、票据,债券投资、买返等风险资产全部放到一起统筹考虑。“以前规模超了,票据可以向买返非标准转移,现在宽松以后就不需要转移了,票据的作用从以前银行信贷规模的调节器转向了资产配置需求。 ”这意味着,信贷规模的腾挪将成为过去式,银行将对所有资产品种进行统一管理,表外业务也将逐渐回表进行统一管理。“目前还有,估计到年底,这种功能就会不断消失。”李明昌表示。这导致银行出表需求在下降。“未来表内贷款和表外的非标,标准资产债权投资打通后,不同项目下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银行出表动力将削弱。”
据2014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票据贴现余额占到生息资产的1.9%。据许轶超保守估计,票据的收益却可以占到所有银行收益的10%以上。这说明票据的交易量,有部分放到其他科目,没有体现在票据贴现余额里。票据资产在银行的生息资产中,分散在贷款和垫款,投资证券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
李明昌认为,推行电票亦可视为央行正在筹建的票据交易所做准备。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两会期间透露央行正在论证筹建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这使得提高电票比例的需求十分迫切。
该人士认为,目前建设票据交易所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关键是纸票是否要进入该平台交易。将纳入平台,就意味着需要把纸票电子化之后才能做交易。这个过程较为繁琐,需将通过央行认定的票据登记托管机构实现银行体系内的纸票信息电子化。
“如果电票占到全部票据比例60%-80%的话,纸票只占20%,而且都是300万以下小面额的,纸票电子化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那些在企业流转和金融机构持有到期的票据就可以仍为纸票。在业务实际中,金融机构之间需要频繁交易的票据最多也只会占到票据总量的60%左右。”李明昌告诉记者。
目前纸票的占比高达70%左右。该人士认为,如果是按照市场正常发展,达到电票占比80%的程度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但如果央行强推,在2018年达到更多的电票占有量,纸票在这个平台交易上就可以放弃。
李明昌表示,电票和纸票共存将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来说,因技术条件、地域限制、交易特点、行为习惯等原因小面额纸票或长期存在,料央行短期内也不会强制取消纸票。
“对于监管来讲,政策调整使票据交易规范化,从企业需求方面来讲,票据也在减少,但并不是监管造成的,企业实在的需求下降,这是实体经济反映出来的。”李明昌告诉记者。
该人士认为,票据市场规范过后,出现一段调整期,票据规模上会出现一定程度萎缩,但明、后年市场再次放量可能性很大,“因为还有些政策红利释放,包括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放开,承兑和贴现会计科目调整。”他预计,未来3-5年内将迎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黄金期。
下一步,电票占比大幅增加,将在电票交易系统和票据交易所这两个媒介和交易平台上进行,使得票据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现行票据经营管理体制带来深远影响。
李明昌认为,随着票据交易将更加“便捷化、网络化”,这意味着不需要很多分支机构参与市场交易,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将向票据机构事业部方向发展,尤其是转贴现业务或集中总行操作和经营。“以法人为单位,总行一个经营团队和经营机构来直接经营。目前一个股份制银行有四五十家一级分行和很多二级分行,未来不需要这么多机构参与市场进行交易了,只做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贴现业务。经营操作人员不需要这么多了。”他认为,这既符合监管关于集约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规模调控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降低票据交易成本、提高资金效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4月6日报道,3月末,市场上传出一份疑似央行支付结算司关于电票发展方向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有序开展票据业务,有效提高电票业务占比”。上述文件还列出了央行对电票的具体比例要求。
对此,多家银行票据中心负责人均表示未收到上述文件。央行支付结算司一位人士表示,此征求意见稿并非正式下发文件,只是内部讨论稿而已,并未最终确定。但据了解,距离该文件的推出应该“也不会太久”,只是目前仍在讨论,内容尚有不确定性。
上述讨论稿列出了央行对电票的具体比例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1月1日起,单张金额在1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年底,各金融机构办理的电票承兑业务在本机构办理的全部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中金额占比达80%以上。
针对上述讨论稿内容,央行人士表示,“还在讨论之中”。分歧在于,使用行政手段是否适合,消灭纸票是否恰当等。“推进力度强,固然效果好,但是有可能不恰当,会产生些副作用,要和取得效果去权衡,来看值不值得。”该人士称。
前述央行支付结算司人士表示,央行对于推行电票思路很明确,曾就推行此讨论过多次,但究竟采取哪种方案,尚在权衡之中。尤其是“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方,条件和政策等方面,仍需要不同管理部门去协调”。
“央行一直在试图推动电票占比,不是现在才扩大,从推行电票到建设电票系统(提高电票占比)始终是我们大方向。”上述央行人士表示。
纸票今年以来风险问题频发,电票可以有效解决效率和票据风险问题。央行2009年建设电票系统,就是出于上述考虑,但这些年推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央行在考虑用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
3月初,央行支付结算司曾下发“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调研函,主要针对推广电票业务和电票系统(ECDS)。调研的内容包括,是否要强制要求一定金额以上商业汇票必须使用电票办理,金额起点应该如何设置等问题。
电票诞生于2009年11月份,但一直发展缓慢。2010年,央行还曾就推动电票业务发展等政策问题向相关机构征求意见,央行在各地分行也曾要求所辖区域银行机构提高电子票据交易量占比的业务布置。但自去年开始,电票才出现加快发展迹象。
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电票规模在整个商业汇票出票量中占比为8.3%,2014年达到16.2%,2015年上半年达到28.4%。
电票此前推行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不易像纸票那样找到“消规模”(消减信贷规模)等等规避监管约束的套利空间,和“打同业户”的银行内控漏洞。“一开始所有银行初衷都是考核需要。然而市场和银行考核要求在发生变化。市场自身在往电票的方向发展,央行一旦发文,将起到催化剂作用。”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高级副总裁许轶超表示。
票据专家赵慈拉表示,当下监管部门的首要问题是做好基础市场建设功能。基础市场建设,应该包括建设一体化的电票市场;引入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强化电票信用环境;创建高信用度企业电子商票的ABS市场;持票企业在全国一体化上申请贴现,可由系统撮合成交,实现最低贴现利率的融资等。
年初发生的农行、中信票据风险案件和银监会203号文件所列票据市场乱象都与纸票操作有很大关系,此次规范票据市场运作、有效控制票据业务操作风险成央行此次大力推动电票的重要动因。
“电票的操作风险比较低;从监管的角度来讲,也为整个票据流转的过程提供监管便利。”招行票据中心副总经理李明昌认为。
赵慈拉表示,每张票据都具个性化特点,因此央行不允许采取票据卖断式回购的交易方式,电票交易由于系统程序设置杜绝了此类交易,而纸票交易无法实行有效监管,有机会形成纸票回购套回购的现象。同时,过度的市场套利引发道德风险,大量的民间票据经纪公司利用同业账户进行银行间回购套回购的套利交易。“现在监管成本很高,纸票的回购套回购现象很难杜绝,而通过电票系统进行设置后的合法开放,一切交易都在监管下进行。”
赵慈拉还称,由于许多银行缺乏依据出票人信用度进行个性化的风险定价能力,导致整个银行业在承兑业务上被资信度差的出票人风险套利,而风险套利正在形成承兑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赵慈拉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估算,2014年年末,全国银行承兑垫款率(分子是当年银行承兑汇票垫款额1058亿,分母为银行机构当年末承兑余额9.9万亿,假设按照保证金占比50%计算)高达2.1%,而当年银行业贷款不良率仅1.25%。他认为,电票普及后,由于出票人不良信用会被系统记录,信用环境可以更好,银行被风险套利的行为亦会大大降低。
许轶超也认为,未来,票据通过电票系统和票据交易所交易行为,会被央行清楚观察到,这也意味着票据中介与银行合作,循环操作的套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类似于隐匿利润现象将逐步减少。
2015年12月31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5]203号)(以下简称“203号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现场检查后作出风险提示,列举包括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削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利用贴现资金还旧借新,调节信贷质量指标;发放贷款偿还垫款,掩盖不良等七大违规问题。
通知强调,各金融机构不得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已办理承兑、贴现的各种凭证原件要注明银行信息等,防止虚假交易及发票重复使用。
紧接着,农行和中信银行票据案的引爆,为早已乱象丛生的票据市场带来一场彻底的清理整顿。
年初开始,一些大行对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交易对手进行限制。春节过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赴各地分支行及票据营业部进行违规风险现场检查。
票据市场最大的做市商——民生银行总行节后亦连发两文,要求进一步加强票据业务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强调“在票据系统中合理占用授信额度并对交易对手实施交易限额管控”。以前民生银行各级分行可以参与的票据业务部分职能权限近期亦被收归总行,同时明确“严禁与中介合作”。
受203号文和票据风险事件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更为谨慎,而中介机构也面临业务转型,“大部分中介转向直接到银行办理直贴,有些没有自有资金买票去办理直贴的或在考虑其他出路了”,这使得当前整个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度出现明显下降,电票交易有成主流之势,李明昌表示。
李明昌表示,可以看出这次央行推广电票的力度和决心相当大,尤其是在票面金额要求和推广速度等方面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预示电票时代即将到来。“到2018年,电票达到80%的占比,进度还是有点快,到80%之后就已经峰值了。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中小金融机构还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他说,按照当前市场正常发展速度,达到这一比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如果央行强制推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业务量,但也不太大。”
李明昌认为,从近两年电票发展速度来看央行确定的目标可能有点高,但从技术条件、市场基础和政策力度等方面来分析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宽松的信贷规模和MPA考核政策,为电票发展预留了很大空间。
近年,票据违规业务几乎无一例外是围绕消规模和伪造贸易背景两项而展开,也成为监管整顿重点。而去年以来,信贷规模逐渐宽松,贷款投放不足情况下,银行消规模需求有所减少。“尤其是央行MPA政策实施后,票据业务在表外买入返售、 非标资产等科目腾挪空间的必要性减少。客观上为票据资产回表创造条件,也为电票发展带来机遇。”李明昌表示。
央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转变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央行MPA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将贷款、票据,债券投资、买返等风险资产全部放到一起统筹考虑。“以前规模超了,票据可以向买返非标准转移,现在宽松以后就不需要转移了,票据的作用从以前银行信贷规模的调节器转向了资产配置需求。 ”这意味着,信贷规模的腾挪将成为过去式,银行将对所有资产品种进行统一管理,表外业务也将逐渐回表进行统一管理。“目前还有,估计到年底,这种功能就会不断消失。”李明昌表示。这导致银行出表需求在下降。“未来表内贷款和表外的非标,标准资产债权投资打通后,不同项目下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银行出表动力将削弱。”
据2014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票据贴现余额占到生息资产的1.9%。据许轶超保守估计,票据的收益却可以占到所有银行收益的10%以上。这说明票据的交易量,有部分放到其他科目,没有体现在票据贴现余额里。票据资产在银行的生息资产中,分散在贷款和垫款,投资证券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
李明昌认为,推行电票亦可视为央行正在筹建的票据交易所做准备。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两会期间透露央行正在论证筹建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这使得提高电票比例的需求十分迫切。
该人士认为,目前建设票据交易所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关键是纸票是否要进入该平台交易。将纳入平台,就意味着需要把纸票电子化之后才能做交易。这个过程较为繁琐,需将通过央行认定的票据登记托管机构实现银行体系内的纸票信息电子化。
“如果电票占到全部票据比例60%-80%的话,纸票只占20%,而且都是300万以下小面额的,纸票电子化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那些在企业流转和金融机构持有到期的票据就可以仍为纸票。在业务实际中,金融机构之间需要频繁交易的票据最多也只会占到票据总量的60%左右。”李明昌告诉记者。
目前纸票的占比高达70%左右。该人士认为,如果是按照市场正常发展,达到电票占比80%的程度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但如果央行强推,在2018年达到更多的电票占有量,纸票在这个平台交易上就可以放弃。
李明昌表示,电票和纸票共存将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来说,因技术条件、地域限制、交易特点、行为习惯等原因小面额纸票或长期存在,料央行短期内也不会强制取消纸票。
“对于监管来讲,政策调整使票据交易规范化,从企业需求方面来讲,票据也在减少,但并不是监管造成的,企业实在的需求下降,这是实体经济反映出来的。”李明昌告诉记者。
该人士认为,票据市场规范过后,出现一段调整期,票据规模上会出现一定程度萎缩,但明、后年市场再次放量可能性很大,“因为还有些政策红利释放,包括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放开,承兑和贴现会计科目调整。”他预计,未来3-5年内将迎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黄金期。
下一步,电票占比大幅增加,将在电票交易系统和票据交易所这两个媒介和交易平台上进行,使得票据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现行票据经营管理体制带来深远影响。
李明昌认为,随着票据交易将更加“便捷化、网络化”,这意味着不需要很多分支机构参与市场交易,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将向票据机构事业部方向发展,尤其是转贴现业务或集中总行操作和经营。“以法人为单位,总行一个经营团队和经营机构来直接经营。目前一个股份制银行有四五十家一级分行和很多二级分行,未来不需要这么多机构参与市场进行交易了,只做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贴现业务。经营操作人员不需要这么多了。”他认为,这既符合监管关于集约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规模调控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降低票据交易成本、提高资金效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