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定位就是二级市场定增,前期谈了好多项目,有一个项目都签了合同,方案也已经过会,但三个多月还没有拿到批文,资金一直放在账上。”赵明(化名)现在特别焦虑,自己的投资公司突然找不到项目了。
赵明焦虑的背后是A股定增市场的新变化。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定增市场已发生深刻改变,一是节奏放缓。“现在定增的推进非常慢,有的项目已经过会,但好几个月都没能拿到批文。”二是审核的严格。“对资金的投向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譬如投向网点建设,需要提供和网点业主签订的租赁协议。”
有市场观察人士表示,如今的政策并非限制定增,而是鼓励市场化操作。“从鼓励市价发行,到认购人的彻底穿透,监管的思路其实是延续的,目的是防范利益输送,防范过度融资,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定增规模环比连续下降
“现在定增的推进特别慢,我们有一批项目在会里排队,另有好几个已经过会,但批文还没有拿到,现在三个月能拿到应该算比较快吧。”南方某大型投行的一位业务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记者查询发现,沪深两市最新披露拿到定增核准批文的贵人鸟(11月22日获得批文),其定增申请过会日期是8月10日;11月21日拿到批文的渤海股份,其定增申请过会日期是8月3日;11月16日收到批文的康达新材,其定增申请过会日期是7月27日。
还有一大批公司定增申请已经过会,但迟迟未能拿到批文,典型的如天津松江。公司定增3月18日过会,至今尚未拿到批文,公司日前公告将召开股东大会,提请审议延长对董事会办理该定增事项的授权期限。上证资讯统计显示,10月以来已有20多家公司先后发出类似公告,如奥马电器、云投生态等。
数据也显示出这种变化。据上证资讯不完全统计,11月以来,两市仅有7家公司通过定增完成融资,合计融资额103.73亿元。而10月份,有49家公司完成826.4亿元的定增;9月份,有81家公司实现2004亿元的定增;今年3月至8月,每月的定增实际募资额也都在1000亿元以上。
投行更是深切感受到定增市场的变化。“现在很难做,一个是批文压后,另一个就是审核变严,很多要求很难达到。”一位投行人士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定增市场就已经有了变化。
据了解,在今年7月举行的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上,监管层对定增审核监管进行总结,基调仍然是防止定增套利、避免过度融资、引导脱虚入实。其中,严控“补充流动资金与项目铺底流动资金”、砍掉“非资本性支出”等政策红线,成为后续影响整个定增市场的关键因素。
303家公司定增缩减3138亿
监管的效果立竿见影,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对定增规模的调减。据上证资讯统计,今年以来,合计有303家公司对定增规模进行了“瘦身”,其实际募资金额5809亿元,与这些公司此前规划的融资额8947亿元相比,缩减3138亿元。
从统计数据来看,一批公司的定增规模缩减比例颇大。如现代制药,公司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同时,原计划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9亿元,在最终申报材料中,募集配套资金的规模调整至不超过1亿元。目前该方案已经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尚未拿到批文。又如九鼎投资,公司原计划募集不超过120亿元的资金,今年9月公司宣布将募资规模调整到不超过15亿元,10月份公司披露申请终止审查,将根据调整后的新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定价方式修改申请材料。
据上证资讯统计,一批巨额定增均经历了大幅“精简”。如海南航空,公司最初计划定增募资240亿元,此后调整为不超过165.5亿元,并于今年9月完成该项定增。另如海航投资,其在今年5月份调整定增方案,取消了募资投向中的补充流动性项目,融资总额在前期已经调减46亿元的基础上再度缩减22亿元,最终募资规模为不超过52.2亿元,不到当初120亿元融资规模的一半。
更有一大批公司直接放弃了定增。如金浦钛业,公司去年9月披露定增方案,拟定增募集不超过40亿元资金,用于化工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基于化工行业的产业金融平台建设项目,此后将募资额调整为不超过11亿元,并取消了基于化工行业的产业金融平台建设项目,今年9月公司宣布终止该定增事项。据上证资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两市合计有约350家公司选择了终止定增。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的“较真”,数百份针对定增的反馈意见,清晰地向市场传递了监管部门的态度。如隆基机械,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6.17亿元,其中5.47亿元用于高端制动盘改扩建项目,0.7亿元用于汽车制动系统检测中心项目。反馈意见指出,截至2016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4.78亿元、其他流动资产1.49亿元、无银行贷款、未分配利润3.46亿元,资产负债率23.86%,前次配股募集资金仍有2.34亿元未使用,要求公司结合资产构成及资金的具体用途,并与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披露说明此次募集资金的必要性,使用股权融资而非银行贷款或自有资金实施本次募投项目的具体考虑及经济性,是否存在过度股权融资行为。
另如金花股份,反馈意见指出,截至2015年年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16.73%,若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其资产负债率将下降为9.52%,显著低于同行业均值31.1%;此外,公司还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计2.11亿元。据此,监管部门要求公司对比同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补充说明本次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对华昌达定增的反馈意见,则表明监管层对募集资金的监控已经具体到项目的落地情况。据披露,华昌达此次所募资金中,拟投入4.5亿元购置办公用房,面向多领域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研发项目、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装备建设项目计划租赁房产实施。反馈意见提出,请公司说明拟购置工业楼宇、办公用房的具体位置、面积和使用计划,是否签订购房合同;租赁房产实施的项目是否拥有明确的租赁意向,工业楼宇的具体建筑面积和使用规划。
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是关键
定增为何如此明显“减速”?针对此问题,有受访的投行人士认为,对定增市场的调控意味着定增市场从粗放式发展逐步演进到集约化发展,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的项目,流向实体经济。
“我觉得关键还是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上海某大型投行的一位负责人认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公司的一次定增规模就相当于一批IPO规模。”长江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称。上证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场上超过100亿元的定增方案达15个,而11月份三批新股合计38家公司的融资规模合计不超过221亿元。
“除了融资规模外,少数公司的定增也确实有疑问,譬如投向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动辄数十亿的规模;还有一些公司,长期以来经营业绩不理想,没有为股东创造多少效益,但打着转型的旗号,推出几十亿的定增计划,把钱交给这些公司真的放心吗?”一位长期观察上市公司的市场人士认为,限制定增还可以打击市场对壳资源的炒作。“壳公司为什么值钱,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占着一个上市公司的平台,有再融资的资格,如果对定增这块加强管理的话,壳资源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A股定增新规还在酝酿
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市场上关于收紧再融资的传闻甚嚣尘上,从市场传闻来看,再融资规则变化可能包括停定增模式、设6大再融资条件、提倡配股、公开发行等模式、控价控量空节奏等。
澎湃新闻向多位投行人士了解发现,业内对取消定增、再融资规则修改等说法都表示“不清楚,好像有听说”,但受访者的共同感受是,证监会对包括定向增发在内的再融资项目,确实有所收紧。
有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目前证监会的思路就是:对IPO提速、对再融资收紧,“这是大方向,所以确实是有收紧定增的意思,但还没有具体方案,方案还在酝酿。”
根据现行规定,再融资主要包括公开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优先股、可转债、分离债、公司债、可交换债、证券公司债等。一般市场较为关注的则是非公开发行股票,大多情况下也指定向增发(以下统称“定增”)。
而从流程来看,再融资申请的审核工作流程分为受理、反馈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
不少投行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近两个月来,不少定增项目均被卡在发审会至核准发行的环节。也就是说,很多过了发审会的项目迟迟未拿到核准发行的批文。
澎湃新闻查阅证监会官网发现,近两个月来,证监会对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数量确实有所减少。
数据显示,7月以来,证监会对非公开发行股票批复的数量分别为:7月共13家、8月共19家、9月共11家、10月0家、11月共8家。
而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7日,申请再融资的企业共384家,其中已过发审会的113家、已反馈的182家、已受理的60家、中止审查的29家。
从企业申请的再融资类型来看,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最多,为363家;申请可转债的10家、申请配股的9家、申请公司债和优先股的各1家。
投行人士指出,平均来说,定增从过发审会到拿到批文的时间间隔为两个月左右,不过从项目过会到拿批文是没有时效性的,“所以不给批文的意思,或是证监会靠控制批文来控制(定增发行)节奏。”
批文的有效期是6个月。
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审核再融资的节奏、尺度等都没有变化,只是发行节奏放缓,过会的不给批文。“有的项目已经过会6个月都还没拿到批文。”该人士称。
再融资放缓的同时,IPO(首次公开募股)则开始加速。
近期,A股市场IPO提速明显。根据证监会核发批文数量和频次来看,11月1日至11月18日,证监会核发3批次共38家IPO批文,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核发IPO数量新高。
不过,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认为,“定增理应收紧,本来就不应该发这么多,用这种方式来融资。”
某总部在北京的券商投行人士也向澎湃新闻指出,再融资对市场“抽血过猛”,“IPO一单能融10亿就是大户了,再融资随随便便就过10亿,相比而言,IPO才能抽多少钱。”
“而且再融资融资的效果普遍不好。”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指出,IPO的企业是“真缺钱”,再融资除了“抽血”厉害,很多钱拿融资后也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反而有不少人在其中“玩猫腻”。
如浙商资管董事总经理陈旻日前就表示,传言中的“取消定增”显然不可信,然而“控价控量空节奏”的可信度可能较高,因其背后的逻辑是“严控机构勾结上市公司、大股东、各类资金,利用定增和并购重组,无规则无底线地套取利润,掏空上市公司。”
“说白了,监管层的目标是要规范定增市场,清掉汤里的老鼠屎,有利于再融资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而不是连汤一锅倒了。”陈旻说。
投行人士则猜测,对再融资规则的修订肯定也是先有征求意见稿再出政策,没那么快;另一方面,应该也会实行“新老划断”,即之前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定增仍可报会。
陈旻则指出,与现在模糊的审批节奏相比,还不如早点明确规则,门槛该提就提,大浪淘沙始见金,让优质的项目不至于一起卡死在批文上。
陈旻同时表示,“好项目永远是稀缺品,定增从全民化回归专业化”。
定增有变引发热议 媒体发声指一刀切难
近期,市场间有关“非公开发行要被取消”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多家媒体近日集体发声称,完全取消不可能,但有关信息几乎无法证实。
多家媒体发声
指不可能一刀切
有关消息主要表达了几个方面。对于生变的原因,该消息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出现机构勾结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市场上多方,用非公开发行融资、并购重组等行为无规则无底线。因此,再融资规则可能会发生巨变,并设置多个再融资条件,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项目效益、融资间隔时间、主业关联度等提高门槛,提倡配股、公开发行等模式,控价控量控节奏。
《证券时报》报道认为,有关网络传闻来源根本无法验证,相关内容的文章标题完全是吸引眼球,而内文却在说修订规则,提高门槛。报道引述投行人士的观点,认为目前市场规模非常大,优质项目稀缺,定制应从全民化回归专业化。
此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取消定增也有困难。目前,定增并没对公司经营状况作出硬性要求,而传闻中提到的公开增发,则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而配股则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原股东认购配股的股份数量不得低于70%。因此,定增之路一断,部分公司或许根本达不到增发或配股的最低标准。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相关传言也非毫无道理。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328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融资金额总计8220亿元。2015的同期数字为2857亿元,而2014年、2013年则分别仅仅只是2738亿元和2112亿元。定增规模的迅速扩大,引发了舆论对于借壳上市和未上市资产装入上市公司遭到滥用的质疑。有业内人士认为,定增成为大股东、内部投资人获利的工具,不规范行为日增。今年三四月以来,出现了不少对再融资规模限制的窗口指导,有可能未来会持续。
批文时间变长
定增审核趋严
不少财经媒体认为,相对而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可见的将来,定增依然会是再融资的主要方式。同时,另一个趋势将会是审核的从严。从今年上半年停止实施定增的公司数量大增来看,定增审核的确在趋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停止实施定增的家数为160家,而今年上半年就达到143家。
同时,随着IPO发行明显提速,10月以来上市公司公告“延长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和授权有效期”的也有所增加。综合公开信息,目前已有新亚制程、亿利洁能、东睦股份、莎普爱思、安信信托、奥马电器、科陆电子、云投生态、康恩贝、华资实业、双星新材、天津松江、湖北广电等多家上市公司,由于暂未收到定增批文,延长决议有效期。有财经媒体报道引述券商投行人士的话指出,相比之下,过去平均三个月能拿到的核准批文,目前普遍预期需要六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取得。
批文取得进度的缓慢,从数据上可以显现出来。以2016年11月1日至22日为例,在此期间,IPO募集资金金额267.22亿元,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71.7%,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仅105.4亿元。而2016年前10个月,IPO 募集资金金额一直只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时间处于10%以下,两者间的数字对比在近几个月间产生了逆转。
据证监会发行部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17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非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增发)申请企业共366家,其中,112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请已通过发审会,225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请处于审核中,29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请中止审查。再融资通过尚未实施的上市公司有288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