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安证券人事变动,市场猜测接踵而至。互联网经纪思路是否延续;投行业务在蛰伏后如何发力;监管机构出身的他将带领平安证券往何处去……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到平安证券总经理兼CEO刘世安。
对于平安证券未来在业内立足的目标,他表示,“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进入行业第一梯队,这是我们的目标。梦想要有,虽有难度但我们要拼搏。”
IPO重新出发,发债把控“两个风险点”
《21世纪》:请您介绍一下投行业务情况,尤其是IPO业务,明年有哪些规划。
刘世安:投行业务上,我们将采用“投行+商行”联动模式,在组织架构、专业队伍、业务体系及客户群体四个方面进行最大化资源整合。
两者合力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投行IPO客户投贷联动,为急需资金的未上市公司提供信用贷款等流动性支持;第二为并购方提供境内外过桥、并购贷款,协助其利用财务杠杆完成收购;第三通过银团贷款、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为投行客户提供大规模融资服务;第四,发行公司债、短融、中票等债务融资工具,为客户提供交易所及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服务。
在IPO方面,2012-2014年,平安证券因受万福生科、海联讯等风险项目影响,被证监会调查及处理,保荐资格被暂停。
2015年,IPO资格恢复后,平安证券的项目实现了集中变现,但业务暂停期间,储备项目及业务人员大量流失,因此,2016年对投行而言是最困难的一年,我们要从头做起,从每一单项目储备抓起。
新储备IPO项目已经大幅增长,加上并购重组、再融资、债券等项目,我们总的项目储备数达到数百个。明后年这些项目将陆续出来,投行可以再次发威,成为平安证券的强项。
为适应投行业务大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今年优化了队伍结构,保代和准保代人数已超过120名,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在内的各类有资质专业人士数量不断增加,一大批有海外学习背景人员加入平安投行。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我们明后年投行翻身战,打下很好基础。
《21世纪》:平安证券债券承销业绩不错,但由于市场上违约事件较多,平安证券如何做好风控?
刘世安:平安证券在债券市场独树一帜,市场份额排在行业前列。2016年承销家数和承销金额比去年翻了一倍,去年全年承销家数54只,承销金额500多亿;今年以来承销家数126只,承销金额突破1200亿,创下历史新高。
我们的债券承销在高速成长,与此同时,我们对风险管理格外重视,并认识到市场主要有两个风险点。
第一是市场的评级机制不健全。很多项目看似高评级,但实质上达不到。对此,我们有自己的评级办法,对债券项目进行打分制,若企业达不到我们的评级要求,就不能立项。
第二是发行人的经营风险。很多企业看似强大,但是经营业务与管理理念非常落后,导致到期兑付时会出现违约。对此,我们要求债券承销团队加大尽职调查力度,深入企业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尤其是涉及到有特殊政策的行业,更加审慎处理。
自我约束很有必要,资本中介服务工作要有效防控风险,保护好自身业务。尽管我们筛选掉的企业项目被同行抢走,员工有牢骚和不满,但我们认为值得。我们要充分揭示风险,这是中介机构的责任。
《21世纪》:今年以来债券二级市场波动较大,风险点多,比如出现杠杆率过高的情况,平安证券的风控体系又是如何?
刘世安: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方面,平安证券严格遵守平安集团制定的风险管理规则。
债券交易或者债券做市的规模,如果超过风险资本额度要求,我们会把二级市场交易规模自动停下来,让业务部门解释下一步操作是否会延伸潜在风险。如果没有,我们会逐步增加业务的风险资本额度;如果论证发现已有风险,杠杆率足够高了,我们会由资本控制委员会开会讨论杠杆率应降到什么程度,平安证券的风险控制体系非常完善。资金部与债券交易部相互制约、相互提示作用比较完备。
平安证券债券交易团队既把控住了风险,又把交易规模做到业内第一,我很佩服这个专业的团队。
规范化经营为根本
《21世纪》:您从监管机构过来,市场对您如何带领平安走向新高度有更高期待。您个人将如何充分发挥在上交所的丰富经验。
刘世安:能加盟平安证券,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确实希望把监管机构20多年的体会和经验,尤其是管理和业务发展思路,能带到更加前线的商业机构。
第一,我会用更加规范和更加市场化的理念来经营。交易所集监管和服务于一身,20多年经验让我养成“规范化”工作思路,这个理念我不会变,无论商业机构发展到什么程度,“规范”是根本,这是金融机构立足于国际市场,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点。
第二,我会站在较高的视野来思考发展战略。当下市场发展惊人,如果没有超前视野,只顾眼前经营,是不利于机构稳健发展的。
第三,我会抓住市场未来的机遇,给平安证券带来更多更好的业务增长点。这是基于市场发展规律判断。“我们还缺什么”、“市场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盈利空间有多大”等等问题,都是经营者需要思考的。如果我们提前把局布好,准备工作充分到位,一旦机会来了,我们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先机。
作为总经理兼CEO,我感觉到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怎样把平安证券打造成一流券商”,“怎样把平安证券打造成具备和国际投行、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竞争的大型券商”,这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21世纪》:具体而言,平安证券未来将重点发力哪些业务?
刘世安:证券行业正在走向一个多元化经营的格局,我们有很多着力点。第一,打造以互联网经纪为特色的大经纪业务。经纪业务仍然是未来各家证券公司的主战场,平安证券将以互联网移动终端方式来为客户提供服务。为此,我们花大精力,自主研发、打造了集炒股、理财、财富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智能理财平台”--平安证券APP。
APP聚焦服务、技术和模式三方面进行创新。在服务方面,我们拥有了智能资产配置、智能投顾、7*24小时理财和智能两融风控等特色服务。在技术方面,我们拥有券商最大的技术团队支持社交炒股;率先实现服务推送平台,通过大数据为用户提供营收分析,并提供社交云服务。在模式方面,我们率先引入积分模式,连接金融与万里通生活商圈。
第二,在投行业务领域打造独特的发展路径,摆脱传统的投行通道依赖。在传统投行模式以外,以合规为底线扩大投资规模,这是未来平安投行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必要途径,明年投行业务会做较大改革。
第三,大投资方面,我们开创新领域:产业基金投资。平安证券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产业合作,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或带动某个行业进步,这是证券中介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目前试点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并购母基金”效果非常好,未来也会向其他的省份或者产业进行推广。
第四,大力发展资管业务,为各类客户的资产配置提供专业支持,打造业内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这一目标,资管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对于未来上市问题,如何看待港股环境,何时上市。
刘世安:今年香港市场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市盈率和投资者认购倍数都偏低,上市的时机窗口不是特别理想。平安证券在为上市做准备,力争使我们的投资价值被更广泛的投资者所认可,目前还没有确定上市时间表,我们会择机而行。
对于平安证券未来在业内立足的目标,他表示,“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进入行业第一梯队,这是我们的目标。梦想要有,虽有难度但我们要拼搏。”
IPO重新出发,发债把控“两个风险点”
《21世纪》:请您介绍一下投行业务情况,尤其是IPO业务,明年有哪些规划。
刘世安:投行业务上,我们将采用“投行+商行”联动模式,在组织架构、专业队伍、业务体系及客户群体四个方面进行最大化资源整合。
两者合力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投行IPO客户投贷联动,为急需资金的未上市公司提供信用贷款等流动性支持;第二为并购方提供境内外过桥、并购贷款,协助其利用财务杠杆完成收购;第三通过银团贷款、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为投行客户提供大规模融资服务;第四,发行公司债、短融、中票等债务融资工具,为客户提供交易所及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服务。
在IPO方面,2012-2014年,平安证券因受万福生科、海联讯等风险项目影响,被证监会调查及处理,保荐资格被暂停。
2015年,IPO资格恢复后,平安证券的项目实现了集中变现,但业务暂停期间,储备项目及业务人员大量流失,因此,2016年对投行而言是最困难的一年,我们要从头做起,从每一单项目储备抓起。
新储备IPO项目已经大幅增长,加上并购重组、再融资、债券等项目,我们总的项目储备数达到数百个。明后年这些项目将陆续出来,投行可以再次发威,成为平安证券的强项。
为适应投行业务大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今年优化了队伍结构,保代和准保代人数已超过120名,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在内的各类有资质专业人士数量不断增加,一大批有海外学习背景人员加入平安投行。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我们明后年投行翻身战,打下很好基础。
《21世纪》:平安证券债券承销业绩不错,但由于市场上违约事件较多,平安证券如何做好风控?
刘世安:平安证券在债券市场独树一帜,市场份额排在行业前列。2016年承销家数和承销金额比去年翻了一倍,去年全年承销家数54只,承销金额500多亿;今年以来承销家数126只,承销金额突破1200亿,创下历史新高。
我们的债券承销在高速成长,与此同时,我们对风险管理格外重视,并认识到市场主要有两个风险点。
第一是市场的评级机制不健全。很多项目看似高评级,但实质上达不到。对此,我们有自己的评级办法,对债券项目进行打分制,若企业达不到我们的评级要求,就不能立项。
第二是发行人的经营风险。很多企业看似强大,但是经营业务与管理理念非常落后,导致到期兑付时会出现违约。对此,我们要求债券承销团队加大尽职调查力度,深入企业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尤其是涉及到有特殊政策的行业,更加审慎处理。
自我约束很有必要,资本中介服务工作要有效防控风险,保护好自身业务。尽管我们筛选掉的企业项目被同行抢走,员工有牢骚和不满,但我们认为值得。我们要充分揭示风险,这是中介机构的责任。
《21世纪》:今年以来债券二级市场波动较大,风险点多,比如出现杠杆率过高的情况,平安证券的风控体系又是如何?
刘世安: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方面,平安证券严格遵守平安集团制定的风险管理规则。
债券交易或者债券做市的规模,如果超过风险资本额度要求,我们会把二级市场交易规模自动停下来,让业务部门解释下一步操作是否会延伸潜在风险。如果没有,我们会逐步增加业务的风险资本额度;如果论证发现已有风险,杠杆率足够高了,我们会由资本控制委员会开会讨论杠杆率应降到什么程度,平安证券的风险控制体系非常完善。资金部与债券交易部相互制约、相互提示作用比较完备。
平安证券债券交易团队既把控住了风险,又把交易规模做到业内第一,我很佩服这个专业的团队。
规范化经营为根本
《21世纪》:您从监管机构过来,市场对您如何带领平安走向新高度有更高期待。您个人将如何充分发挥在上交所的丰富经验。
刘世安:能加盟平安证券,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确实希望把监管机构20多年的体会和经验,尤其是管理和业务发展思路,能带到更加前线的商业机构。
第一,我会用更加规范和更加市场化的理念来经营。交易所集监管和服务于一身,20多年经验让我养成“规范化”工作思路,这个理念我不会变,无论商业机构发展到什么程度,“规范”是根本,这是金融机构立足于国际市场,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点。
第二,我会站在较高的视野来思考发展战略。当下市场发展惊人,如果没有超前视野,只顾眼前经营,是不利于机构稳健发展的。
第三,我会抓住市场未来的机遇,给平安证券带来更多更好的业务增长点。这是基于市场发展规律判断。“我们还缺什么”、“市场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盈利空间有多大”等等问题,都是经营者需要思考的。如果我们提前把局布好,准备工作充分到位,一旦机会来了,我们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先机。
作为总经理兼CEO,我感觉到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怎样把平安证券打造成一流券商”,“怎样把平安证券打造成具备和国际投行、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竞争的大型券商”,这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21世纪》:具体而言,平安证券未来将重点发力哪些业务?
刘世安:证券行业正在走向一个多元化经营的格局,我们有很多着力点。第一,打造以互联网经纪为特色的大经纪业务。经纪业务仍然是未来各家证券公司的主战场,平安证券将以互联网移动终端方式来为客户提供服务。为此,我们花大精力,自主研发、打造了集炒股、理财、财富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智能理财平台”--平安证券APP。
APP聚焦服务、技术和模式三方面进行创新。在服务方面,我们拥有了智能资产配置、智能投顾、7*24小时理财和智能两融风控等特色服务。在技术方面,我们拥有券商最大的技术团队支持社交炒股;率先实现服务推送平台,通过大数据为用户提供营收分析,并提供社交云服务。在模式方面,我们率先引入积分模式,连接金融与万里通生活商圈。
第二,在投行业务领域打造独特的发展路径,摆脱传统的投行通道依赖。在传统投行模式以外,以合规为底线扩大投资规模,这是未来平安投行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必要途径,明年投行业务会做较大改革。
第三,大投资方面,我们开创新领域:产业基金投资。平安证券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产业合作,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或带动某个行业进步,这是证券中介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目前试点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并购母基金”效果非常好,未来也会向其他的省份或者产业进行推广。
第四,大力发展资管业务,为各类客户的资产配置提供专业支持,打造业内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这一目标,资管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对于未来上市问题,如何看待港股环境,何时上市。
刘世安:今年香港市场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市盈率和投资者认购倍数都偏低,上市的时机窗口不是特别理想。平安证券在为上市做准备,力争使我们的投资价值被更广泛的投资者所认可,目前还没有确定上市时间表,我们会择机而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