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金融

2017保险投资策略一线调研:以“稳”为主,非标有分歧

中国证券网
2017-02-09 11:26

已收藏

近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普遍上行引发持续关注,而这对保险资金的配置策略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2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保险资产管理人士,多数观点认为利率下行趋势可能已经结束,但是不等于进入了所谓加息周期,保险资金投资压力有所缓解,但是依然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对于此前较为看好的非标类资产意见逐渐分化,认为其优质项目减少、投资收益下降、并且风险加大,今年应以“稳”为主,债券和股票存在阶段性机会。

投资压力或有缓解

针对此次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否意味着“央行加息”的议论,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表示,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是通过央行招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投标产生。传统上讲,“央行加息”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带有较强的主动调控意图,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上行则是在资金供求影响下随行就市的表现,主要是由市场决定,一些市场人士看到了二者的差别,认为不是“央行加息”。

事实上,一线保险资产管理人士对此事及其影响,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仍处于低利率周期,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变化只是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采取的微调策略,基准利率特别是存贷款利率没有调整,就不能说低利率周期逆转,况且降成本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合众资产副总经理崔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利率短期内难再下行,一是国内经济基本面相较预期理想,利率下调必要性不足;二是基于通胀现状及通胀预期,近期利率下行空间极小,阶段性上行有小幅空间;三是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边际收紧。”

正因如此,其在缓解保险资金配置压力上的作用恐怕并不明显。某大型保险公司主管投资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利率下行趋势可能已经结束,但是不等于进入了所谓加息周期,保险资金配置压力虽然小于上年,但是依然不小,如非标产品的利率基本没有变化。”

而昆仑健康执行董事兼首席投资官巢洋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这一背景下,保险资金投资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尚需时间消化。”

目前,在A股上市的上市保险公司中,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已经发布业绩预告,2016年净利润预计分别减少40%-50%、45%左右,其他保险公司的情况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分歧集中在非标与债券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市场认为非标类资产是保险资金在资产荒下配置的重要方向相比,目前则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所谓非标类资产,是与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相对的,包括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信托、项目支持计划、银行理财等非上市交易的债权或股权投资工具。

对于看好非标类资产的原因,曹德云解释称:“项目投资和权益投资仍是保险资产配置的重点领域,否则收益何来。项目投资是保险资金对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要投符合国家战略、民生建设和转型创新的项目。保险资金运用必须要搭上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顺风车。当然,要始终把有效控制风险放在首位。”

崔俊生表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现金流相对充裕的保险公司而言,仍应加大配置风险可控的非标类资产,并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的占比。”

沪上某保险公司投资部门负责人对此也持类似想法。他表示:“非标资产占比还会有所提高,非标类资产具有流动性溢价带来的超额收益,但是目前高质量非标类资产是稀缺资产。此外,债券和股票存在阶段性机会。”

当然,亦有持不同意见者。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非标类资产不如债券的投资价值。非标类资产收益靠票息,不靠利差,但是非标类投资收益率下降,只靠票息已经不能满足绩效考核指标,并且优质的非标类资产越来越少。”

另一位保险公司投资部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续称:“非标类资产优质项目减少、投资收益下降、并且风险加大。目前,所有投资产品的风险都存在,但是债券的安全性相对更高一些,可以选择一些高信用等级债券,如国债、金融债,铁道债,AAA企业债、公司债、中票,并且其收益随市场变化,一些债券的收益率跌到底部之后预计会有反弹,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中期的2.64%低点已经上升到3.42%。”

“今年投资的主基调是稳,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安全性相对更重要一些。虽然非标的持有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债券,但是私募性质的非标产品信用风险更为隐秘,并且在当前情况下流动性补偿不够,因此传统意义的非标产品吸引力下降。”前述某大型保险公司主管投资的负责人说道。

对于上述情况,安盛天平投资部首席投资官、董事会秘书章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是多元化投资策略开始的年份,一些机构开始采取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之前或债券、或股票、或非标存在机会,实际上机构选择的产品趋于一致,但是随着金融混业的放开,各类资产的制度红利逐渐消失,留下的更多是流动性溢价。今年,经济进入平稳期,更加不存在哪一类资产具有显著优势,加上偿二代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要求,谈不上哪种投资策略更优,关键在于机构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选择。”
相关新闻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