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无疑是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的爆发年。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发行的企业ABS中,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达1608.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倍,稳占交易所市场发行量第一。
不过,个人消费贷款ABS的发行主体构成,主要集中于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小型消费金融公司在发行ABS上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消费金融ABS表面繁荣的背后依旧是一个投资者重主体、轻资产的市场,资产证券化以底层资产为信用基础的核心特点不明显。业内期待一个更百花齐放的市场。”华菁证券副总经理、固定收益事业部负责人邓浩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期待百花齐放的市场
企业ABS,尤其是消费金融类ABS,真的爆发了。
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已成功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360单,发行总额达27790亿元。其中,企业ABS市场发行量达11999亿元,继续超过信贷ABS市场,成为发行量最大的ABS发行市场。
具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信托受益权、融资租赁、应收账款和保理融资这五类产品位列企业ABS发行市场前五名。其中,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共计发行66单,发行金额达1608.04亿元,同比增长4.4倍,稳占交易所市场发行量第一,可谓今年最出彩的产品类别。然而,细看个人消费贷款,发行主体仍主要集中在几大互联网巨头。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个人消费贷款ABS全部由阿里、京东、小米等5家原始权益人发起。
“根据我们和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大家在投资消费金融ABS的时候,对于底层资产信用资质的挖掘和判断所占权重不高。投资者仍然在用银行信贷的逻辑,对资产负债表、收入利润有类似贷款或信用债的要求,底层资产成了陪衬,最终投或不投还是又回到融资主体信用或外部增信。”邓浩表示。
邓浩称,目前这个阶段,零售金融类资产证券化以底层资产为信用基础的核心特点还不明显,但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主体和资产并不能完全分离去看。“比方说,阿里将其小贷资产证券化后依旧在管理这个资产,把控该资产的风险,若资产出了问题还要解决。因此,完全脱离主体看资产也是极端的。”
邓浩指出,更合理的方式是把融资主体看成一个资产管理机构,用分析轻资产公司的逻辑去考量,比如团队专业性、股东背景、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等基本面因素,同时结合对底层资产的深入分析,但这一理念的转变还需要时间。“业内希望看到的是更百花齐放的市场,即除了这些巨头之外,在一些垂直细分领域做得很认真、有特色的消费金融类ABS能够在市场上发行、挂牌和交易。”
改善流动性需要三条件
尽管总体来看,ABS的发行量大、规模迅速攀升,但ABS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仍然待解。
邓浩称,今年债券市场一直在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BS市场的流动性也难有好的表现。展望将来,提升ABS市场的流动性还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资产证券化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参与的主体和机构越来越多;二是投资机构多元化,不仅是主流的银行,还需要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投资机构甚至是外资等;三是需要做市的主体参与进来。
ABS的发行过热也引发市场担忧。消费金融底层资产的风险就是逾期和违约。随着ABS规模越来越大,违约率还能否可控?
邓浩表示,目前来看,经济基本面较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这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消费金融的底层资产就是个人信用,包括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以及资产的实际运行情况,违约和不良风险还算可控。但是消费金融也是挺大的概念,每个资产包底层资产涉及的细分人群都有各自的定位和特点,整体风险水平可控的判断,并不等同于对细分资产的判断。
不过,个人消费贷款ABS的发行主体构成,主要集中于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小型消费金融公司在发行ABS上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消费金融ABS表面繁荣的背后依旧是一个投资者重主体、轻资产的市场,资产证券化以底层资产为信用基础的核心特点不明显。业内期待一个更百花齐放的市场。”华菁证券副总经理、固定收益事业部负责人邓浩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期待百花齐放的市场
企业ABS,尤其是消费金融类ABS,真的爆发了。
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已成功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360单,发行总额达27790亿元。其中,企业ABS市场发行量达11999亿元,继续超过信贷ABS市场,成为发行量最大的ABS发行市场。
具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信托受益权、融资租赁、应收账款和保理融资这五类产品位列企业ABS发行市场前五名。其中,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共计发行66单,发行金额达1608.04亿元,同比增长4.4倍,稳占交易所市场发行量第一,可谓今年最出彩的产品类别。然而,细看个人消费贷款,发行主体仍主要集中在几大互联网巨头。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个人消费贷款ABS全部由阿里、京东、小米等5家原始权益人发起。
“根据我们和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大家在投资消费金融ABS的时候,对于底层资产信用资质的挖掘和判断所占权重不高。投资者仍然在用银行信贷的逻辑,对资产负债表、收入利润有类似贷款或信用债的要求,底层资产成了陪衬,最终投或不投还是又回到融资主体信用或外部增信。”邓浩表示。
邓浩称,目前这个阶段,零售金融类资产证券化以底层资产为信用基础的核心特点还不明显,但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主体和资产并不能完全分离去看。“比方说,阿里将其小贷资产证券化后依旧在管理这个资产,把控该资产的风险,若资产出了问题还要解决。因此,完全脱离主体看资产也是极端的。”
邓浩指出,更合理的方式是把融资主体看成一个资产管理机构,用分析轻资产公司的逻辑去考量,比如团队专业性、股东背景、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等基本面因素,同时结合对底层资产的深入分析,但这一理念的转变还需要时间。“业内希望看到的是更百花齐放的市场,即除了这些巨头之外,在一些垂直细分领域做得很认真、有特色的消费金融类ABS能够在市场上发行、挂牌和交易。”
改善流动性需要三条件
尽管总体来看,ABS的发行量大、规模迅速攀升,但ABS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仍然待解。
邓浩称,今年债券市场一直在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BS市场的流动性也难有好的表现。展望将来,提升ABS市场的流动性还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资产证券化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参与的主体和机构越来越多;二是投资机构多元化,不仅是主流的银行,还需要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投资机构甚至是外资等;三是需要做市的主体参与进来。
ABS的发行过热也引发市场担忧。消费金融底层资产的风险就是逾期和违约。随着ABS规模越来越大,违约率还能否可控?
邓浩表示,目前来看,经济基本面较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这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消费金融的底层资产就是个人信用,包括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以及资产的实际运行情况,违约和不良风险还算可控。但是消费金融也是挺大的概念,每个资产包底层资产涉及的细分人群都有各自的定位和特点,整体风险水平可控的判断,并不等同于对细分资产的判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