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合约9.21万亿元,较5月末环比下降0.62%,今年以来环比增速首现负值。
自二季度以来,结构性存款就已有“退烧”迹象。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理财新规出台带来的监管收紧,以及市场利率的下行走势,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中短期内或将进一步缩水。
“退烧”明显 企业需求下降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蹿红”的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在今年6月出现了环比增速暂缓的情形。央行数据显示,结构性存款在5月达到9.26万亿元的高点后,一改年初以来“涨涨涨”的态势,出现了小幅回调。
从6月数据来看,主要是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较5月末环比下降1.19%。包括五大行、国开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大型银行,其结构性存款规模较5月末微增0.44%。不过,大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也曾在5月出现-1.90%的环比增速。
分部门看,6月结构性存款整体规模下滑,主要是由于单位结构性存款的缩水。截至6月末,单位结构性存款较上月环比降低4.06%,个人结构性存款较上月环比增加4.04%。
“从数据来看,主要是企业的结构性存款有所回落。这可能和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下降有关,企业层面的流动性趋紧,导致结构性存款的来源受限。同时企业也会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这也使企业对结构性存款的需求下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
结构性存款具有保本和理财特征,被一些投资者视作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保本理财的替代品,故而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出现井喷态势。尤其是个人结构性存款,成为不少中小银行的主打产品,以期缓解负债端压力。
不过,个人结构性存款从今年4月开始就有降温迹象。央行数据显示,今年4月末和5月末,个人结构性存款环比增速分别为1.71%、2.00%;而今年1月末、2月末、3月末环比增速分别为12.23%、10.22%、10.8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下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结构性存款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增长过快后出现了适度回调;二是,市场对结构性存款加强监管的预期明确。实际上,上周五发布的理财新规,已经对结构性存款提出了一些监管要求。
此外,市场利率下行也是导致结构性存款热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说,结构性存款在帮助中小银行揽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吸引存款的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会用结构性存款去解决负债端的问题。
“然而,由于过去一两个月市场利率明显下行,银行负债端压力随之下降,负债成本走低。此时,通过结构性存款吸收高成本负债的必要性也就随之降低。”廖志明解释说。
纳入监管 规范“假结构”产品
在结构性存款成为“网红产品”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暗藏的违规操作引发监管关注。
业内人士说,结构性存款本应挂钩金融衍生品,收益浮动,且本金可能会有损失。但部分银行发行的是并未挂钩衍生品的保本产品,或是内嵌行权条件“失真”的期权,表面虽为结构性存款,实则成为变相“高息揽储”。过去对此虽有相关法规,但仍存在模糊地带。
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填补了部分监管空白。征求意见稿要求,衍生产品交易部分要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同时,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这意味着理财新规明确了:一方面,结构性存款要和衍生品真正挂钩,要有真实交易对手,这将缩紧市场上假结构性存款的口子;另一方面,如果银行没有衍生品交易资质,无法做实结构性存款,将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
“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发展应该会趋于平稳。”董希淼说,一方面,结构性存款在国外已经是一类很成熟的产品,外资银行发行较多。近几年在中国出现后,发展速度很快,其作为一项新产品,仍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后,保本理财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结构性存款对保本理财产品也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自二季度以来,结构性存款就已有“退烧”迹象。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理财新规出台带来的监管收紧,以及市场利率的下行走势,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中短期内或将进一步缩水。
“退烧”明显 企业需求下降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蹿红”的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在今年6月出现了环比增速暂缓的情形。央行数据显示,结构性存款在5月达到9.26万亿元的高点后,一改年初以来“涨涨涨”的态势,出现了小幅回调。
从6月数据来看,主要是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较5月末环比下降1.19%。包括五大行、国开行和邮储银行在内的大型银行,其结构性存款规模较5月末微增0.44%。不过,大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也曾在5月出现-1.90%的环比增速。
分部门看,6月结构性存款整体规模下滑,主要是由于单位结构性存款的缩水。截至6月末,单位结构性存款较上月环比降低4.06%,个人结构性存款较上月环比增加4.04%。
“从数据来看,主要是企业的结构性存款有所回落。这可能和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下降有关,企业层面的流动性趋紧,导致结构性存款的来源受限。同时企业也会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这也使企业对结构性存款的需求下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
结构性存款具有保本和理财特征,被一些投资者视作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保本理财的替代品,故而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出现井喷态势。尤其是个人结构性存款,成为不少中小银行的主打产品,以期缓解负债端压力。
不过,个人结构性存款从今年4月开始就有降温迹象。央行数据显示,今年4月末和5月末,个人结构性存款环比增速分别为1.71%、2.00%;而今年1月末、2月末、3月末环比增速分别为12.23%、10.22%、10.87%。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下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结构性存款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增长过快后出现了适度回调;二是,市场对结构性存款加强监管的预期明确。实际上,上周五发布的理财新规,已经对结构性存款提出了一些监管要求。
此外,市场利率下行也是导致结构性存款热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说,结构性存款在帮助中小银行揽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吸引存款的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银行会用结构性存款去解决负债端的问题。
“然而,由于过去一两个月市场利率明显下行,银行负债端压力随之下降,负债成本走低。此时,通过结构性存款吸收高成本负债的必要性也就随之降低。”廖志明解释说。
纳入监管 规范“假结构”产品
在结构性存款成为“网红产品”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暗藏的违规操作引发监管关注。
业内人士说,结构性存款本应挂钩金融衍生品,收益浮动,且本金可能会有损失。但部分银行发行的是并未挂钩衍生品的保本产品,或是内嵌行权条件“失真”的期权,表面虽为结构性存款,实则成为变相“高息揽储”。过去对此虽有相关法规,但仍存在模糊地带。
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填补了部分监管空白。征求意见稿要求,衍生产品交易部分要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同时,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这意味着理财新规明确了:一方面,结构性存款要和衍生品真正挂钩,要有真实交易对手,这将缩紧市场上假结构性存款的口子;另一方面,如果银行没有衍生品交易资质,无法做实结构性存款,将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
“长期来看,结构性存款发展应该会趋于平稳。”董希淼说,一方面,结构性存款在国外已经是一类很成熟的产品,外资银行发行较多。近几年在中国出现后,发展速度很快,其作为一项新产品,仍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后,保本理财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结构性存款对保本理财产品也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