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金融

扩大开放政策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布局北京

北京
2019-11-20 09:04

已收藏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吉宁)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的一栋写字楼里,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中国公司的员工正在紧张地制作项目进度表,与客户公司接洽业务。

作为为全球上万家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报文服务的国际合作组织,SWIFT今年在北京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以前,中国客户都要使用英文版合同,服务用美元计价结算,提供服务也仅适用协会所在地法律,流程繁琐,成本较高。"SWIFT中国区总裁黄美伦说。

随着中国公司的成立,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将使用中文版商务文件并适用中国法律,人民币也将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接受的第三种货币。

"中国公司的建立得到北京市政府全方位的服务,在外籍人才引进、办公场所选择、工商登记、企业名称变更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了`管家式`服务。"黄美伦说,"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脉搏的跳动,一定不会错过这片广袤的市场。"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等领域扩大外资企业的业务范围,外资企业所面临的业绩、控股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松绑。

由此,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资企业设立备案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在网上填报一份表格就可以完成外企备案和登记;新设的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为在京外籍人才提供更宽松便捷的出入境、停居留服务,2015年以来服务外籍人才数超过之前10年的总量。

在金融领域,持续出台的开放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4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在京新设法人主体;法国电力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在京新设投资性公司;外资持股51%的瑞银证券在京落地……

根据北京市金融局提供的最新数据,在今年10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十余家国际重要金融机构落户北京。

不但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的外资金融企业也从扩大开放政策中受益良多。

今年8月,北京市对外发布金融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在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拓展外资机构业务范围、探索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等九大方面推出了38项举措,持续推动金融领域扩大开放。

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境内获得企业征信备案的外商独资企业。自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由于相关政策限制,一些征信业务推进缓慢。

"以前,企业征信资质备案只对内资开放,我们能够成功备案是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带来的成果。"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薇说,很多企业在招投标时都会对备案资质有要求,如今有了备案,公司可以参与到更多企业的商务活动中,益博睿将利用其征信经验和服务快速拓展客户。

"在政策的带动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向我们敞开了大门,今年业务量同比去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黎薇说,"公司与开放的中国同频共振。"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4221.7亿元,同比增长9.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7%,金融业始终保持首都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

金融领域的持续开放带动了营商环境的优化。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为78.2分,在去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提升4.6分,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去年在北京设立了新公司的穆迪公司,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极大信心。

"扩大开放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可以发挥自己在征信、咨询等方面的专长继续拓展业务,服务中国企业。"穆迪中国区总经理施浩说,"我们既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这里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