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赵潇改造出一种能经口服在体内工作的基因工程菌,通过小鼠模型实验,实现在肠道中原位可控地产生携带肿瘤抗原的细菌外膜囊泡,以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
作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内分布着机体约70%的免疫细胞。相比于常规的注射类疫苗,口服疫苗有望通过刺激肠道内丰富的免疫细胞,激活人体免疫反应来预防、治疗疾病。不过,严苛的消化道环境和复杂的肠道上皮屏障,仍是口服疫苗研发的主要挑战。聂广军和赵潇研究团队通过基于细菌外膜囊泡的疫苗体系研究,对大肠杆菌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小鼠模型实验证明,这种基因工程菌可以克服消化道环境抵达肠道,并在阿拉伯糖的诱导下,分泌带有肿瘤抗原的细菌外膜囊泡。细菌外膜囊泡能有效穿越肠上皮屏障,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在多种小鼠癌症模型中发挥抗肿瘤作用,显著抑制肿瘤生长、限制肿瘤转移,并发挥长期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介绍,作为一种细菌分泌的天然纳米颗粒,细菌外膜囊泡能够有效激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实现肿瘤疫苗和佐剂“二合一”。该体系将极大推进口服疫苗的开发,提高疫苗依从性并降低成本,在未来研究中根据需要也可用于传染病防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