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制造业

我国到2020年将建成15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证券网
2016-08-31 10:07

已收藏


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即将拉开序幕。

  
记者30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根据《意见》,我国到2020年将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将以企业为主体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优势突出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建设制造强国的抓手已经明确——发展高端制造,但发展高端制造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肩负着凝聚创新力量,打造新型载体,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当前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也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而我国的创新载体,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衔接不畅。苗圩称:“我们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要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将珍珠串成项链的关键一步。”

  
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级/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采用企业法人等形式组建,探索并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牵头组建单位一般也是具有业界影响力的企业。

  
直面战略必争重点领域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同时,竞争环境也愈发严峻。根据美国国会今年2月发布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及《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目前美国已建成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涉及行业包括增材制造、数字制造、轻量合金等;日本也搭建了动力电池项目的创新平台,并投入了100亿日元的创新基金。

  
对此,《意见》提出,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战略必争的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意见》明确,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意见》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具体包括:落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探索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银行探索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金融产品。

  
工信部还要求,对于列入重点培育对象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积极探索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

  
“国家级的创新中心就是要集中力量干大事。中国制造将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巨头,未来每个行业都要培育出能够代表中国、在国际上有绝对影响力的企业。”九州量子董事长郑韶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