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山站获悉,目前正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开展工作的中国南极科考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包括首次在格罗夫山地区获得连续两年的天然地震观测数据,首次在该地区梅森峰找到高压麻粒岩样品,并探知深度达1500米的山前冰下盆地地形。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东南极内陆,距离中山站600多公里,区内分布着64座冰原岛峰及大量岩石露头。在95%以上面积都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该地区是探索其深部结构的天然实验室。
12月21日,由10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格罗夫山队抵达格罗夫山西部地区,在海拔2061米的1号营地扎营。经过连续7天的作业,科考队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
自2013年起,中国开始在南极内陆开展岩基宽频带天然地震观测,在南极中山站及格罗夫山周边地区共架设10个天然地震观测台,组成了一个二维观测阵列。
经过两年的连续记录,今年的科考队成功将格罗夫山地区的天然地震数据回收,这将为获得南极大陆的深部地壳和地幔的精细结构成像,揭示其核幔对流机制提供地球物理学证据。
在地质意义的古代,南极大陆被认为是曾经位于赤道附近的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分裂飘移至地球底部。格罗夫山所在的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是研究与冈瓦纳古陆聚合有关的泛非期具有碰撞造山性质的缝合带的重要区域。
今年,中国科考队首次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梅森峰发现高压麻粒岩,这将有助于重建该地区与泛非期碰撞造山事件相关的变质演化轨迹及其大地构造背景,从而为正确理解冈瓦纳古陆的形成聚合过程提供依据。
此外,科考队还在往年考察基础上,利用冰雷达技术探测到1500米深处的山前盆地地形,为寻找格罗夫山可能存在的古沉积盆地并对之钻探取样奠定基础,这将为研究南极内陆冰盖进退和气候演化的历史提供依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