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科技

中国探索无人化农业生产之路

北京
2019-03-28 16:00

已收藏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李宓)"我有时候坐在里面,没事了玩玩手机、玩玩游戏,接个电话。" 说这话的不是一位偷懒的公司员工,而是新疆新湖农场的农机驾驶员蒋利清,无人驾驶农机的推广已然让他的工作方式发生改变。

开阔的田地里没有城市路面的黄白标示线作为参照。农机驾驶员用插标杆作为标志保证拖拉机直线前进,800米长的田地插标杆就需要30到40分钟。现在,蒋利清只需在田地两头各插一根,骑摩托车不到5分钟完成,拖拉机挂上挡就"自己"跑起来,地犁得又直又好。

从新湖农场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黑龙江建三江,到江苏兴化无人示范农场,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取代,信息化、网联化、智能化助推无人化的精准农业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企业合众思壮公司首席科学家沈军介绍说,精准农业综合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从选种、播种到施肥、施药、收割进行精细准确的管理。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遥感卫星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5G网络的推广更是为中国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契机。

举例来说,新疆春播时节持续大约10天,一名技术熟练的农机驾驶员通常能完成2000亩左右的工作量。自动驾驶播种又快又直,不受时间和天气的限制。在农机安装自动驾驶系统后,这名农机手的工作量能达到3000亩。

在收割季节,机械精准度越高对农作物的损伤就越小。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农机精度在2.5厘米,可以实现管理调度效率提高30%以上,农作物产量提高约3%,燃油消耗节约10%左右,土地利用率提高约3%。

而近日正式投入使用的高分六号遥感卫星,能快速实现对大面积农作物和农田环境的监测。配合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壤肥力、光照强度等各种农情信息尽在掌握,而5G网络的应用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沈军表示,下一步有望让无人机在目标地块飞行收集数据,根据不同地块的特点设定个性化方案,实现真正的二十四小时无人操作。

在未来,随着农业数据的海量收集,农民或许不用亲自下地种田,只要在手机上完成简单操作,机器就能自动完成全部农业生产工作。这种无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去年6月,经过3年准备,由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简称"车联")和兴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正式启动,来自农机、农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104家单位组成15个无人农机团队在江苏兴化完成了夏季水稻的全部无人农业作业环节。这是中国目前参与机构最多、设备最多、过程最完整(耕、种、管、收)的农业无人作业试验之一。

车联秘书长庞春霖介绍说,由于中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农艺要求的多样性,农业领域无人驾驶技术需要适配不同的平台和作业机具,同时也需要标准化农田等其他要素的紧密配合。

2019年,江苏兴化无人农场计划实现二十四小时作业,黑龙江和重庆也将建立两家无人示范农场,根据平原、丘陵和山地不同的地形,研究、探索农田、农机、系统和平台等紧密结合的无人农场运营模型。

在庞春霖看来,目前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已经得到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农机厂商和用户的大力支持,基于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未来将最终实现无人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