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科技

特稿:从指南针到北斗--开放的中国助力全球互联互通

维也纳
2019-06-12 12:58

已收藏


新华社维也纳6月11日电特稿:从指南针到北斗--开放的中国助力全球互联互通 新华社记者

马可·波罗从泉州返回威尼斯时搭乘的船舶由中国航海家驾驶;郑和下西洋利用了罗盘导航、陆标导航和地文导航等多种导航手段;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官员李之藻的合作…… 这是11日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古代导航展--从指南针到北斗"展示的内容。历史一再证明,科技是推动世界互联互通的重要力量。而一个愈发开放的中国,正为世界做出愈加重要的贡献。

从"南"到"北"的文化传承

从命名到标识设计,"北斗"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传承。标识中的北斗七星是古人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发明、世界最早的导航装置;网格中的地球和中英文字符则象征开放兼容、服务全球。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此次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62届会议期间主办这一展览,正是为了从历史文化到现实应用等多角度展示中国导航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成果。

以"交流"为主题的第四板块,通过展示张骞出西域、郑和下西洋,以及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等,重点介绍了导航和测绘制图技术在古代中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从指南针到北斗,时代在改变,科技在改变,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的愿望没有改变,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努力不会止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群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国将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精神,加强与各国的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球共享的"中国智慧"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近年来,中国北斗系统以这样的发展理念和目标,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体验到"中国智慧"。

北斗从2012年开始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自主的芯片、板卡和模块已经应用于导航、测绘、精准农业等诸多领域;北斗已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量达到"亿级以上"水平;去年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告诉记者,中国今年预计将发射6到8颗北斗三号卫星,明年发射2到4颗卫星,从而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务。

据介绍,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标已经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并且还拥有自身的"独门绝技"。比如"北斗短报文"这一特色服务,让北斗不仅可以定位,还可以向有关方面发送信息。

利用这一服务,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能不依赖其他通信系统独立地向地面中心报告自己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如今,这项服务在全球已有40多万用户,而在大众消费领域,约有两到三亿智能手机已经用上了北斗。

联通世界的中国技术

同为导航系统,中国北斗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几大国际主流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携手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度更高、更加可靠的定位导航服务,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对于有些人提出多个导航系统之间形成"导航战争"的说法,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并不认同。迪皮波对新华社记者说,相比只有一套系统,多种系统的兼容共存实际上提高了可靠性,意味着不会出现丢失信号的情况。从技术角度看,这对用户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迪皮波说,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使用卫星数据,使用已有的太空基础设施,中国的北斗系统是这个构架的"一大支柱"。 随着北斗走向全球,这项中国技术在助力联通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赏。

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秘书长穆罕默德·本·奥马尔在今年4月的第二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上说,他看好北斗系统在阿拉伯地区交通、精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将致力于在阿拉伯国家推广这一技术,"北斗系统在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与格洛纳斯论坛"联合会执行主任弗拉基米尔·克利莫夫也曾表示,格洛纳斯与北斗两大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兼容,协调运作两个系统有助提升卫星导航信号的质量,提高导航准确性。(参与记者赵菲菲、王子辰、于跃)
相关新闻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