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科技

"行走的石窟"折射文物数字化"中国速度"

杭州
2019-09-27 09:44

已收藏


新华社杭州9月27日电题:"行走的石窟"折射文物数字化"中国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皓、朱涵

"3D打印`音乐窟`的上色即将完成,预计年底在浙江杭州完成`首秀`,随后将在国内及海外进行巡展。"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

所谓"音乐窟"是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第12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石窟内部用立体雕刻的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演出场面。

"我们用激光扫描、高清拍照的方式记录文物的数据,由于石窟体积巨大以及其珍贵性,整个操作过程十分不易。"宁波说,尽管石窟高度达到10米,但采集的精确度要达到0.03毫米。

作为"音乐窟"3D打印团队的主要成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告诉记者,这个作品保持了原石窟的尺寸和质感,是中国首个可以移动的3D打印石窟。

为了能够让3D打印石窟移动展览,打印团队选择了轻型材料,且将石窟分成近百块,装在多个货箱里进行运输。"打印石窟与原石窟1比1复制,整个石窟体积超过2000立方米,而重量从上百吨变为了5吨。"李志荣说。

自2018年10月"音乐窟"完成3D打印之后,整个团队一直在为石窟上色并策划展览。"经过一千多年风霜,文物表面颜色褪去不少,显得较为黯淡。"据宁波介绍,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团队会稍微"调亮"打印作品的鲜艳度,增强展示效果,再现文物风貌。

据了解,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两年前已经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完成中国首例文物异地原比例复制案例,3D打印出的云冈第3窟大佛"落户"青岛传媒广场。"这座广场已经成为当地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研学的重要场所。"李志荣说。

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探索实践至今已超过20年,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所有类别,布局在中国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发展文物数字化的目标是为中国文化遗产建立`矿藏级别`的数字档案,为世界文明史保存和贡献数字时代的中国知识。"李志荣说,从文物数字化的技术层面看,中国已经站在世界的第一梯队。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另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已经开始了数字化的尝试。经过30年的发展,一批批敦煌壁画通过数字展、VR体验、手机App、实景远程传输等途径走出敦煌,走向全世界。

"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不仅能了解文物当前情况,获悉其若干年后的形态变化,一旦受损,还有可能进行精度极高的修复。"宁波说,巴黎圣母院日前在大火中严重受损,令人痛心的同时也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

"要充分发挥文物科技支撑作用,加强文物数字化工作,推动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将文物科技列为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如是说。

26日,"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山西省太原市博物馆开幕,这是天龙山石窟科技保护成果在中国国内的首次展览。展览借助沉浸式影院、VR、3D打印等科技手段,展示出各时期石窟造像的原始风貌和艺术特色,以及近代文物流散史和当今数字复原成果。

2013年以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通力合作,在全世界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对流失海外的百余件天龙山石窟造像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并借助最新数字技术进行复原。

许多文物专家认为,在文物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长远有效的措施依然是踏实做好最基础的文物研究工作。专家们同时表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本体、对文物信息的记录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