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 科技

中国加强制种基地建设

新华社,福州
2020-09-23 09:41

已收藏


新华社福州9月23日电(记者林超)秋收时节,眼看一片雨云将至,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农民丁丘生慌忙叫上妻子,将在马路上遮盖的水稻种子扫成几条细长溜儿,再覆盖上塑料薄膜。轿车、卡车不断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马路晒稻谷,这道伴随当地人数十年的独特风景线即将成为历史。随着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国家级种业基地的投入建设,建宁县在厂房使用机械烘干稻谷的比例已由2013年的0上升至2020年的82%。

近年来,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保持在14万亩以上,产量3000万公斤以上,分别约占全国10%,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县。全县有2.35万户农民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约占总户数的70%。

地处南方丘陵地带,这让建宁县成为最适宜种植水稻种子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也阻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普及推广。

随着农民老龄化程度加重,这一矛盾在过去十多年里愈加突出。

"我今年56岁啦,要没有这些大家伙(机械),再像前几年那样肩挑背扛,我可干不动了。"建宁县里心镇宁源村农民宁水木说。不久前,他开着蓝色的农用三轮车,拉了5000多斤稻种到合作社卖掉,拿到了4万多元收入。

宁水木在宁源村制种已有30多年,但直到2012年,他的田仍没有机耕路和完整的水渠,每年的收获对于他都是甜蜜而艰辛的经历--他得用扁担挑着稻谷,穿过2公里的小路,一趟一趟往外运。

2011年中国国务院发文要求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加快国家种子基地建设。2013年,建宁县被列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之一,种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收割机和拖拉机也陆续开到了宁水木的田头。"收割机干一天,顶我干半个月。原来最多种十几亩,现在种了40亩也不费劲。"宁水木说。

"农民穿着皮鞋在家,几乎就可以完成从插秧到收获的全流程。"建宁县副县长柯良发介绍,2013年至今,建宁县制种机械化率从60.1%提升至80.5%。

在建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块LED大屏幕正更新着农资销售、绿色防控面积等数据。这是建宁县今年新建的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全产业链提供资源共享和数字化服务。

"通过平台,种子买卖方可在线交易,种子经纪人可在线上指派制种农户,农民可在线预约农机服务……"建宁县禾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仁晖说,平台不仅可以为稻种交易提供便利、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

"近十年,种子基地建设进入黄金期,不少基地已经实现了鸟枪换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监测处处长王玉玺说,制种基地不仅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而且光电分选、全自动种子计量包装、种子"健康"检测、二维码全程可追溯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在种业基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基地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筑牢了农业生产供种安全的根基,是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王玉玺说。

谈及种业基地近年来的大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说:"种业是农业`芯片`,建设好种业基地,将让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更足。"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