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6月10日电 题: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驭风"前行
新华社记者杨丁淼、陈圣炜
在长江入海口北侧,沿着江苏省南通市绵长的海岸线,一排排百米高的白色风机,矗立在无边广阔的蓝色海面上迎风而转,源源不断地将电能送进千家万户。
在这片蔚蓝之中,一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正在集聚发展。8日,南通市举行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大会,24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当地,总投资与合作金额超750亿元。
与会的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加快推进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建设,是保障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既是发展"风口",也面临风险挑战,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驭风"前行。
数据显示,中国沿海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19年底,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592.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
目前中国沿海8省市已有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其中江苏海上风电机组累计并网容量达423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的71.3%。
南通东临黄海,南依长江,被称为中国的"江海之城",风能分布集中、平均风速高、可利用时间长、台风等自然灾害少,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沃土"。
早在上世纪末,南通落实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在省内率先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先后创造了第一个陆上特许权示范项目、第一家潮间带风电试验场等多项"中国第一"。
"今年1至5月,南通风电装备产业逆势增长超过60%。"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介绍,目前该市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约60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145万千瓦,占中国的四分之一。
国家风电技术与检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李少林介绍,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0年增长45倍,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家纺、建筑、船舶海工等产业闻名的南通市,正力图将风电打造为新的产业名片。该市日前发布打造"风电产业之都"的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力争形成较为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累计装机容量近800万千瓦,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勘测设计、设备研发制造和工程建设运营经验逐步积累,海上风电单位千瓦造价正逐步下降,利好的同时带来新问题。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表示,随着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竞价上网成发展主流。"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如何应对补贴退坡,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当前海上风电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年,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2021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全部机组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将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部分地方海上风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明朗。
南通市所谋划的产业集群,意在构建"分不开、拆不散"的共同体,打造更完备、更紧密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条。"随着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后补贴`时代,唯有握指成拳,加强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才是长远之计。"徐惠民说。
为打通风电开发"最后一公里",南通市如东县历经四年打造风电母港装备产业基地,目前核心功能区已建设完成,上海电气、海力风电、中信世纪新材料等一批风电机组总装和材料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
"考量运输和时间成本后,母港码头出运是最佳方案。"江苏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澜说,风电母港24小时通航,遇上紧急订单,不用担心延误交货,并且母港距离公司生产基地近,出运更加方便快捷。
会上该基地正式揭牌,将有效解决小散码头运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并配套仓储、运输、运维等服务。
丹麦的埃斯比约港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母港,该港已经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为周边上千公里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运维服务支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如东县有条件成为"东方的埃斯比约港"。
地方电力部门的支持对于风电产业尤为重要。国网江苏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周建勇表示,未来将提前介入风电项目规划、勘察等前期工作,"量身定做"方案,为风电项目科学合理的接入电网提供依据和建议,有效保障风电接入与消纳。
截至6月7日,如东县今年风电上网电量达到16.32亿千瓦时,占当地用电量的68.5%。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海上风电行业仍面临不确定性。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今年风电行业在上游产业链中面临较大的供应困难,尤其是依赖国外进口的叶片、轴承等核心零部件。
此外,随着海洋环保等要求提高,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近海资源空间趋紧,海上风电走向深水远海是必然趋势,然而深海环境对风机基础、海底电缆、海上平台集成等技术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海上风电向远海延伸,并网形式将更为复杂。"南通市市长王晖说,要以协同创新来突破传统技术路径,全力支持企业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通"卡脖子"环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