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门”风波
国融证券的“债券门”事件,让近期处于“低气压”的债市更加敏感。尽管经过记者的采访,证实此次事件实为乌龙,但其折射出来的债市压力仍不容小觑。而在市场上,10年期国债期货的4%关口虽已突破,但机构对行情仍秉持谨慎态度。
债市连日阴雨,让部分机构投资者面对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11月14日,一则有关“国融证券债券代持违约”的传闻在固定收益圈内不胫而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确认,国融证券的确在11月13日在一只国开金融债的交易上与对手机构洛阳银行就相关条件未达成一致,但该分歧已经解决,且相关债券于11月14日完成交割。此外,该事件发生的场景并非传闻所称的二级市场“代持”,而产生于一级市场环节。
有交易员分析认为,国融证券可能委托洛阳银行进行利率债代投,但在回购时发生分歧,不过一位国融证券人士否认了这一猜测,其表示上述交易属于直接投标。
11月14日晚,国融证券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公司并未发生任何代持违约情况,而相关交易的确于14日完成,并已就该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告。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当前债市接连走低,利率市场波动剧烈,部分市场参与方神经较为敏感,国融证券“债券门”亦是该背景下的产物。与此同时,当下债券熊市可能诱发的去杠杆和交易风险尤为值得警惕。
国融债事系“乌龙”
11月14日,固收市场传闻称,国融证券日前在一只代持债券上被曝发生“违约”,据一位交易员的描述,传闻称一家华中地区的城商行为国融证券进行债券代持。后由于涉事交易员离职,加之债市价格波动产生浮亏等原因,导致国融证券不愿意接盘购回,进而触发违约。
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日从多名接近国融证券人士处确认,上述传闻与事实不符,传闻中国融证券所涉及的交易,并非来自二级市场代持,而是发生于一级市场环节,且涉事利率债为一笔“17国开15”。
“国融证券的事并不是发生在代持上,现在各家机构对债券代持都比较谨慎。”一位接近国融证券人士分析称,“票是一级市场的,问题可能出在代投上。”
所谓一级代投业务,通常指债券发行时,投资机构不愿直接申购,转而委托另一家机构代为投标和代缴款,并在该债券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将其购回。
但对这一猜测,一位国融证券人士予以否认。“我们这笔交易是直接投标的,并不是代投。”
这意味着,国融证券所涉交易系其直接参与投标了洛阳银行的国开金融债的承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洛阳银行的确是2017年国开行金融债的承销团成员机构。
对于“违约”传闻,国融证券予以官方澄清。
“我司没有任何代持违约的情况。2017年11月13日,因在交易时间内对交易要素未来得及核实,我司当天已与对方口头确认于11月14日进行交易。11月14日,该笔交易已完成,并已将具体情况向监管部门沟通报告。”国融证券14日回复称。
一位国融证券人士坦言,“做交易最重要的是信誉,尤其是在这么敏感的时候,我们也一直非常在意自己在同业市场间的信誉,这种违约事件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传闻缘何“走形”?
国融证券传闻的“乌龙”,或许折射了当前债券熊市下机构紧绷着的敏感神经。
“11月13日国融证券和洛阳银行就这笔利率债交易未达成一致,原因并不是债券下跌或是不履行认购,而是之前负责这笔债券投标的同事离职了,交接出现问题。”一位接近国融证券的知情人士透露,“当天(11月13日)晚上,国融就和洛阳银行达成一致约好次日(11月14日)交易。”
“因为前后工作交接的不及时,导致一些投标文件没有到位,所以让交易没有在11月13日达成。”该人士坦言,“出现一些沟通问题,加上债券价格下跌,买卖双方的神经都比较敏感,所以才造成了这次误会。”
“交割已经完成,这件事涉及的对手方、债券数量、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代投模式比较常见,所以影响并不大。”一位接近国融证券的固定收益分析师透露。“过去市场遇到这种事也比较多,只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环境下,被无形地放大了。”
“许多事情都可能带给交易对手不好的联想,比如国融这个事件上,投标员工的离职叠加债券市场的下跌,就容易产生误会。”该分析师称。
如今的债券市场的确承受着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五年期国债期货TF1712自第四季度以来已累计下跌达1.87%。
11月11日早间,伴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回落,国债期货再度下行,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成为2014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
华东一家券商债券交易员认为,近期债市价格不断走低,容易让债券交割分歧与违约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去年的国海证券事件中,债市暴跌就一度成为事件导火索。
“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在债市价格风险不断暴露之下,神经都异常敏感。”该交易员表示,“这种时候就像‘黑暗森林’,一发生风吹草动,就容易往不好的方向联想。”
“在当前的债市熊市下,做好预期管理很重要,市场的猜疑链容易影响市场预期,进而酿成次生风险。”该交易员认为,“同样,资金面趋紧的大环境值得警惕,特别是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去杠杆风险和交易风险。”
国融证券的“债券门”事件,让近期处于“低气压”的债市更加敏感。尽管经过记者的采访,证实此次事件实为乌龙,但其折射出来的债市压力仍不容小觑。而在市场上,10年期国债期货的4%关口虽已突破,但机构对行情仍秉持谨慎态度。
债市连日阴雨,让部分机构投资者面对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11月14日,一则有关“国融证券债券代持违约”的传闻在固定收益圈内不胫而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确认,国融证券的确在11月13日在一只国开金融债的交易上与对手机构洛阳银行就相关条件未达成一致,但该分歧已经解决,且相关债券于11月14日完成交割。此外,该事件发生的场景并非传闻所称的二级市场“代持”,而产生于一级市场环节。
有交易员分析认为,国融证券可能委托洛阳银行进行利率债代投,但在回购时发生分歧,不过一位国融证券人士否认了这一猜测,其表示上述交易属于直接投标。
11月14日晚,国融证券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公司并未发生任何代持违约情况,而相关交易的确于14日完成,并已就该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告。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当前债市接连走低,利率市场波动剧烈,部分市场参与方神经较为敏感,国融证券“债券门”亦是该背景下的产物。与此同时,当下债券熊市可能诱发的去杠杆和交易风险尤为值得警惕。
国融债事系“乌龙”
11月14日,固收市场传闻称,国融证券日前在一只代持债券上被曝发生“违约”,据一位交易员的描述,传闻称一家华中地区的城商行为国融证券进行债券代持。后由于涉事交易员离职,加之债市价格波动产生浮亏等原因,导致国融证券不愿意接盘购回,进而触发违约。
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日从多名接近国融证券人士处确认,上述传闻与事实不符,传闻中国融证券所涉及的交易,并非来自二级市场代持,而是发生于一级市场环节,且涉事利率债为一笔“17国开15”。
“国融证券的事并不是发生在代持上,现在各家机构对债券代持都比较谨慎。”一位接近国融证券人士分析称,“票是一级市场的,问题可能出在代投上。”
所谓一级代投业务,通常指债券发行时,投资机构不愿直接申购,转而委托另一家机构代为投标和代缴款,并在该债券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将其购回。
但对这一猜测,一位国融证券人士予以否认。“我们这笔交易是直接投标的,并不是代投。”
这意味着,国融证券所涉交易系其直接参与投标了洛阳银行的国开金融债的承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洛阳银行的确是2017年国开行金融债的承销团成员机构。
对于“违约”传闻,国融证券予以官方澄清。
“我司没有任何代持违约的情况。2017年11月13日,因在交易时间内对交易要素未来得及核实,我司当天已与对方口头确认于11月14日进行交易。11月14日,该笔交易已完成,并已将具体情况向监管部门沟通报告。”国融证券14日回复称。
一位国融证券人士坦言,“做交易最重要的是信誉,尤其是在这么敏感的时候,我们也一直非常在意自己在同业市场间的信誉,这种违约事件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传闻缘何“走形”?
国融证券传闻的“乌龙”,或许折射了当前债券熊市下机构紧绷着的敏感神经。
“11月13日国融证券和洛阳银行就这笔利率债交易未达成一致,原因并不是债券下跌或是不履行认购,而是之前负责这笔债券投标的同事离职了,交接出现问题。”一位接近国融证券的知情人士透露,“当天(11月13日)晚上,国融就和洛阳银行达成一致约好次日(11月14日)交易。”
“因为前后工作交接的不及时,导致一些投标文件没有到位,所以让交易没有在11月13日达成。”该人士坦言,“出现一些沟通问题,加上债券价格下跌,买卖双方的神经都比较敏感,所以才造成了这次误会。”
“交割已经完成,这件事涉及的对手方、债券数量、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代投模式比较常见,所以影响并不大。”一位接近国融证券的固定收益分析师透露。“过去市场遇到这种事也比较多,只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环境下,被无形地放大了。”
“许多事情都可能带给交易对手不好的联想,比如国融这个事件上,投标员工的离职叠加债券市场的下跌,就容易产生误会。”该分析师称。
如今的债券市场的确承受着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五年期国债期货TF1712自第四季度以来已累计下跌达1.87%。
11月11日早间,伴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回落,国债期货再度下行,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成为2014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
华东一家券商债券交易员认为,近期债市价格不断走低,容易让债券交割分歧与违约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去年的国海证券事件中,债市暴跌就一度成为事件导火索。
“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在债市价格风险不断暴露之下,神经都异常敏感。”该交易员表示,“这种时候就像‘黑暗森林’,一发生风吹草动,就容易往不好的方向联想。”
“在当前的债市熊市下,做好预期管理很重要,市场的猜疑链容易影响市场预期,进而酿成次生风险。”该交易员认为,“同样,资金面趋紧的大环境值得警惕,特别是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去杠杆风险和交易风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