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股票

员工持股计划现两重天 “安全垫”存争议

中国证券网
2015-09-28 10:56

已收藏

在上半年A股市场高歌猛进之时,大批上市公司的高管和员工争先恐后将自身利益与公司绑在一起,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然而,昔日承载员工利益的持股计划,却因腰斩的股价变成吞噬个人财富的“黑洞”。据《金陵晚报》9月20日报道,针对万达信息因为破发严重,有员工“赌气不上班”的传闻,万达信息董秘回应称,不存在上述情况,首期计划4亿元均为大股东垫资,不存在员工损失的问题。

但这轮“破发潮”确实让不少员工损失惨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大批上市公司持股员工遭深套之时,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员工却一面高举稳定股价的旗帜,一面豪爽买入已经明显打折的自家公司股份。

万达信息股价较持股成本跌近六成

2014年6月,随着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除股权激励外,上市公司在员工激励方面又有一个新选择。相比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更灵活,比如,在很多持股计划中就没有设置业绩门槛,上市公司高管及员工的利益就简单直接地与公司股价绑在一起。

在员工持股计划推出之初,被采用的频率并不算高,但从去年底开始,由于A股行情持续走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一方面它可以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能让员工分享牛市带来的财富盛宴。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6124点年内必破”、“沪指明年有望冲破万点”的呼声中,A股却迎来一轮大幅下跌。昔日的员工持股计划突然变成了吞噬个人财富的“黑洞”,甚至将公司大股东拖入股价下跌的漩涡。其中,最不幸的,莫过于在今年5月、6月股指高位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高管及员工。

近日,万达信息就卷入了因股价暴跌而导致员工“赌气不上班”的传闻,虽然公司予以否认,但员工因持股计划被深套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今年4月万达信息公布了总规模为10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其中4亿元为员工自筹,6亿元为外部资金认购。6月11日万达信息宣布,员工持股计划于6月8日~10日已购买公司股票727.79万股,购买均价为137.26元/股(复权后约为68元/股).

不幸的是,员工持股计划“建仓”完毕后,市场就出现大跌。万达信息虽然有自家人力挺,但也难以独善其身。截至9月25日,万达信息报收于28.37元,相较于68元的员工持股成本价已跌去近六成。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信息在7月31日也公布了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但9月17日公告透露员工持股计划暂未出手买入。

实际上,万达信息仅仅是员工持股计划被套的案例之一。

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统计,目前已有接近百家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处于被套状态,其中武汉凡谷、中来股份、汉威电子、隆鑫通用和鼎龙股份等公司被套幅度位居前列。

多家公司员工逆势扫货

“上半年看着别家公司推员工持股计划都眼红,现在方案推出了,大家心里反倒没有底了”。一位上市公司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面对行情急转直下和大批员工持股计划被套的现实,员工们也变得忐忑起来。
记者注意到,奥拓电子、三泰控股等一批公司甚至直接取消了筹划已久的员工持股计划。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建仓的消息。

9月24日,歌尔声学发布公告称,截至9月23日,公司“家园2号”员工持股计划已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方式完成股票购买,共计购买公司股票1302.17万股,成交金额约3亿元,成交均价约为23.035元/股,9月25日,福星股份公告称,9月7日至9月23日,福星财富集合计划已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3561.8万股,购买均价为9.36元/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5%,一举触及举牌线。

在近期公告完成员工持股计划买入的案例中,规模最大的为新湖中宝。公司称,截至9月16日,已通过二级市场购买方式完成了股票购买,累计成交金额约为5.62亿元,成交均价5.29元/股,购买股票1.06亿股。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初略统计,除了上述公司以外,进入9月份以来,已有奥维通信、史丹利等逾20家公司公布了员工持股计划买入情况。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密集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有一个特殊背景,那就是在监管层的倡议之下,不少上市公司在7月顺势推出员工持股计划。而在经过股东大会审议等流程之后,如今很多持股计划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信达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仅7月份就有共计169家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8月份有54家。

“安全垫”观点存争议

去年6月员工持股计划逐渐兴起,一直都被市场视为选择投资标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近期员工持股计划成为股价“安全垫”的观点却随着相关个股的不断出现争议。

记者咨询了包括券商、私募行业内多位人士,对于员工持股计划,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对于股价有积极影响。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目前市场过多关注的“被套幅度”这一指标,他们却有不同看法。

其中一位券商人士表示,无论对谁投资都是一件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事情,就算是上市公司员工也不存在稳赚不赔一说。

在经历下跌的洗礼之后,近期“建仓”的员工持股计划,其实同样有着很强的关注价值,而杠杆高低、公司基本面状况等都是具体的衡量指标,明确公布的买入价位也提供了很强的参考性。

记者在梳理近期实施的员工计划后发现,凭借5.62亿元买入额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湖中宝,按照1:4的比例设立劣后级份额(由参与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新湖中宝员工全额认购)和优先级份额,而且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以所持有的2000万股,参与本次员工持股计划,为优先级份额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实现提供担保并享有员工持股计划剩余浮动收益(损失).9月25日收盘时5.19元的股价,已经小幅低于员工持股5.29元的成交均价。

同样在上周宣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股票购买的史丹利,以21.79元/股均价共计购买了387.13万股,成交金额8434.6万元,按照此前的方案,公司员工的自有资金不超过3334万元,大股东拟以其自有资金向员工持股计划提供比例不高过2:1的借款支持。再如已经被员工持股计划“举牌”的福星股份,涉及资管产品总额不超过5亿元,并且按照1.5:1的比例设立优先份额和次级份额,这些个股都值得关注。

A股救市行动启动至今,证监会一边救市维稳,一边狠揪蛀虫,不少上市公司也因违规减持等原因被列入黑名单,其中不乏曾经高调宣称进行“五选一”股价维稳的上市公司。

这些维稳的上市公司究竟诚意如何?哪些在玩A股救市“无间道”,哪些公司才是“真心英雄”?在千余家参与“五选一”的上市公司中,投资者该如何抉择?

半数公司尚未推出“五选一”

7月9日,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制定并尽快公布维护股价稳定的方案。从这些上市公司“五选一”的推进节奏看,仍有46%的上市公司迟迟不做回应。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25日,两市共有1575家公司发布了大股东增持、董监高增持、公司回购、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等一项或多项利好方案。从行业上看,机械制造、化工、房地产、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等行业进行“五选一”的公司占比靠前。

从每家公司选择维稳方案数量上看,参与家数从“五选一”向“五选五”依次递减。790家公司仅发布了一项维稳方案,占比最大,选择两项、三项计划的公司对应为643家和130家。

仅海伦哲(300201.SZ)进行了“五选五”百分之百参与,旋极信息(300324.SZ)、安科瑞(300286.SZ)、恒大高新(002591.SZ)、腾邦国际(300178.SZ)、中海达(300177.SZ)等11家公司则进行了“五选四”。
而从选择方案的偏好上,选择大股东增持、董监高增持的公司最多,分别为1154家、947家,选择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回购、股权激励的公司则相对较少,涉及公司均在100余家左右。

仅46家公司完成回购

正如国家队救市需要真金白银表达诚意一样,上市公司的救市并不是一纸公告就能够万事大吉。
第一财经《财商》发现,受制于公司财务实力、股东利益分配等因素,即便已公布维稳股价方案的公司,维稳诚意也不尽相同,其中不乏表里不一的上市公司。

在五项维稳方案的执行力度上,止步不前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

增持维稳方面,虽然累计有1431家公告通过大股东或董监高增持支持证监会“五选一”的维稳要求。但《财商》统计显示,大跌至今,有145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增减持数量在对冲之后,总方向仍为不增不减甚至总体减持。
公司回购方面,在138家宣布回购的公司中,尚有90余家公司仍处于预案审议的“画饼阶段”,仅46家公司完成回购,占比33.3%,而鸿达兴业(002002.SZ)、银江股份(300020.SZ)、海伦哲(300201.SZ)等公司则属于总额为1元的约定式回购。

股权激励方面,虽然有115家公告进行期权激励,但超过一成公司已公告宣布中止期权激励计划,实际仅60余家公司实施了期权激励计划,其中还有不少公司的期权激励计划早在6月大跌之前就已经发布过预案公告,维稳计划不过是“旧事重提”。

员工持股计划的执行力度也不尽如人意,Wind统计显示,161家选择员工持股计划维稳的公司大部分仍处于董事会议案或者股东大会审议阶段,离完成实施距离尚远。

寻找维稳股价的“真心英雄”

由于大股东增持、董监高增持、公司回购、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均涉及参与成本价,有些甚至存在锁定期,会对投资者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安全垫”,但在千余家参与“五选一”的上市公司中,为了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仍需要谨慎寻宝。

首先,从上述五项方案对市场波动的影响看,增持尤其是大股东大幅度增持能在短期形成“立竿见影”的维稳效果;员工持股计划周期较长,通常在实施中形成较为明确的成本价后,才会被市场认可;公司回购和股权激励对公司股价波动影响较弱。

其次,从上市公司公告中寻找“真心”。不少公司在公告之时就含糊其辞,设定“择机”、“条件成熟时”等隐含前提,为方案实施进程留有余地。因此在维稳方案公告中,不留退路的上市公司弥足珍贵。

第三,从上市公司的执行力度中看决心。由于预案从发布到执行需要经历上市公司内部多次审核的关卡,公司有随时终止方案的机会。那些已处于实施阶段的公司比一拖再拖“纸上谈兵”的上市公司更靠谱。

从参与“五选一”公司的市场表现看,维稳方案的力度大于方案数量。方案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注重单个方案本身对公司股价的利好程度。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