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储银行近日以接近下限的每股4.76港元定价,正式登陆香港市场。
“在邮储银行上市的拉动下,香港在全球IPO市场保持领先地位,虽然宗数和集资金额同比有所下降,但也符合目前市场波动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联席领导合伙人欧振兴表示。
德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香港今年共有71只新股上市集资额大约1364亿港元。与2015年首三个季度所完成的72只新股集资1564亿港元相比,分别下跌1%和13%。
“在第四季度还有3-4个超大型新股上市,平均每只新股计划集资规模至少78亿港元,包括一家证券集团和一家医药公司。今年前八个月港交所收到大约150个上市申请个案,我们预测今年全年香港将有115只新股上市,集资金额将达到2000亿港元。”他透露。
同时,在今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场上,内地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融资规模而计,前5大IPO融资金额达到1007亿港元,全部为内地金融服务机构。其中,邮储银行以597亿港元位居榜首,创下自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来的最大新股发行纪录。
但欧振兴指出,今年迄今为止,新股上市的集资规模普遍缩小,主板的平均融资规模为9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9%,以估值而言,64%的IPO市盈率在10倍以上,其中市盈率在20倍以上的仅占25%,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7%。
创业板定位不明
由于市场持续不明朗,香港零售投资者对新股的认购兴趣寥寥。
“今年前三季度,有68%的主板IPO获得超额认购,46%获得20倍以上的超额认购,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滑,同时,仅38%的IPO定价高于发售价格区间的中间值。”欧振兴坦言。
以招商证券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销售文件显示,公司计划在香港发售约8.91亿股新H股,集资最多113.9亿港元,招股价区间为每股11.54-12.78港元,相当于市账率1.1至1.2倍,相比9月23日A股收市价17.39元人民币,大幅折让约36.5%至42.7%。
欧振兴同时表示,由于市场炒卖气氛浓厚,香港创业板新股仍然占据上市首日表现最佳的前三,其中今年4月上市的联旺集团的首日回报率达到1438%,上市后三天连涨了43倍。在创业板的推动下,前三季度香港整体新股首日回报率为203.7%,同比激增35.9个百分点。
“创业板起初的定位是作为主板的踏脚石,因此一些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转主板,从而造成创业板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流动性较差的局面。港交所此前计划推出新三板,因此需要重新明确创业板的定位。”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香港创业板成立于1999年11月,起初是模仿美国纳斯达克,因此,相比主板市场门槛更低,公司没有盈利要求,可以不公开招股。由于流通量持续低迷,香港创业板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3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9家已发出盈利预警。同时,一些创业板公司流通量不足,股权高度集中。创业板统计资料显示,今年8月创业板的每日成交金额仅为5.33亿港元,同比减少20%,每日平均成交不到18宗。
基石投资者“双刃剑”
作为香港市场独创的基石投资者机制,近年来饱受市场诟病。
“基石投资者是香港市场独有的,当初引入是考虑到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有限。这个机制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波动的时候,可以帮助一些企业顺利完成IPO;但如果基石投资者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二级市场流动性枯竭。”欧振兴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今年6月,国银租赁8.10亿美元的香港IPO有78%被分配给基石投资者,创下基石投资者占比的最高纪录。在邮储银行的IPO发行中,6家基石投资者包揽了约77.12%的集资金额。招商证券9月26日正式在香港招股路演,并宣布共有人保寿险、马化腾等11位基石投资者保驾护航,其投资金额占H股IPO比重约60%。
欧振兴表示,引入基石投资者造成新股预先分配,对其他投资者形成不公平。“现在的经济周期越来越短,目前6个月的锁定期比较合理,香港市场的基石投资者在禁售期结束后并未出现大幅抛售的情况,对市场影响有限。”
尽管港股估值偏低,二级市场交投平淡,仍然吸引众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目前,内地排队上市的企业达到800多家,平均需要等候三年左右,时间成本太高。因此,作为内地企业国际化的首站,香港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某外资行上市部门负责人坦言。
招商证券董事长宫少林9月26日出席新股上市发布会时表示,集团希望通过香港平台,加强发展海外业务,虽然香港市场表现平稳向下,仍然充满信心。
“全球各大交易所纷纷推出新政策吸引科技股的公司上市,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同股不同权的架构,但目前对香港形成的竞争压力仍然有限,香港融资配套较完善,税率相对简单。”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大中华区分会副会长柯灏泓表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