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股票

1月IPO申报企业仅2家,审核节奏也明显放缓,投行又一轮冲击?

中国财富网
2018-02-03 21:55

已收藏

IPO审核正迎来两大变化,一是节奏有望放缓;二是“即报即审”或很快到来。

和上周审核18家IPO企业不同的是,本周(1月29日-2月2日)上会的IPO企业仅有5家,发行审核节奏明显变慢。1月底部分IPO排队企业财务资料有效期将到期,需补交相关材料,这也是短期内IPO审核节奏有望放缓的重要原因。

随着企业更新申报材料,IPO审核节奏有望恢复。与此同时,随着IPO从严审核发审通过率的下降,终止审核企业数增加较快,新申报企业数明显减少,IPO“即报即审”或很快到来。

在证监会系统2018年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了当前发审的主要监管思路,与上述变化两厢结合,对于寒冬中的投行,是危还是机?

IPO审核节奏放缓

本周仅有5家企业上会,且上会时间均集中在本周二,除新疆东方环宇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因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取消审核外,上海爱婴室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长城电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家首发获通过,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奈被否。

“5否1取1”在当前发审通过率较低的情况下,审核结果较为乐观,此前首发发审通过率曾出现过“零通过率”、“7过1”“5过1”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上周18家首发企业上会的审核节奏,本周5家上会企业的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IPO在审企业的财务报告有效期时点已过。

根据证监会IPO发审相关规则,IPO申报企业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1”,即正常情况财务数据有效期是6个月,特殊情况可延期1个月。根据投行人士的解释,在过有效期之前,理论上必须补充最新财务资料,并调整相应的申报资料。

一般来说,12月31日、3月31日、6月30日和9月30日是四个时间点。

此前,若触发了上述时间点还未更新财务数据,或导致IPO在审项目大面积中止审核,但从去年11月证监会明确了中止审核的情形后,此类情况不复存在,但是如果要参与走正常的IPO审核流程,必须按照6个月的财务有效期及时更新财务数据资料。其中,在审企业年报更新期限为3个月,半年报更新期为2个月,季报更新期为1个月,投行和待审企业只要在此规定的更新期限内更新完毕财务报告,IPO审核就可继续向前推进。

“这只会短期影响IPO审核节奏,已有不少企业正在准备或已经准备好了企业补充审计报告,少的话两周,一般1个月也都可以补充更新完毕”。上述投行人士指出,进入2月份后即可彻底恢复正常,而按照当前证监会审核和发放IPO批文的节奏,1个月时间有15-20家新股发行上市。

截至2018年1月25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64家,其中,已过会26家,未过会43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32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

新申报企业数骤减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点是,1月份新申报企业数仅有2家,除了IPO财务数据的原因外,从严审核的标准也让市场趋于谨慎。

相比12月份91家的新申报企业数,1月仅有2家新申报企业显得较为“可怜”。作为资本市场“蓄水池”关键数据,新申报企业数决定着未来市场的扩容速度和直接融资比重,在IPO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的同时,只有保持新申报企业数与发审节奏的平衡,才能确保“有的审”“审得好”,让优质企业到A股上市。

若把时间拉长看,1月2家新申报企业的数量,已达到过去一年的最低值。按照惯例,排除春节因素,从3月份开始该数字就会缓慢回升,但今年从严审核的发审标准给这一趋势添了变数。

1月份的IPO通过率已经降至36.73%,创造了历史最低点,市场普遍认为,这并不会仅是个例,随着IPO堰塞湖状态的逐渐缓解,低过会率恐怕会成为常态,这种审核理念的变化也将预示着未来上市逻辑将发生改变,一场变革或即将来临。

发审最新监管思路

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同时,如何确保把好企业、优质企业吸引到A股,把坏企业、不合规企业挡在A股门外,是当前发审的主要监管思路。

在证监会系统2018年工作会议上,透露出了强烈的新信号,“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监管层已经把关注度更多的转移到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把优质企业、独角兽企业吸引到A股”上来。

随着IPO拥堵之困的解决,融资渠道的畅通呼吁着更多好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为经济添加新动能,为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和别的交易所、资本市场竞争可能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层考虑的重点。

终止审核企业数保持高位

截至1月25日,今年以来共有9家企业终止审核,这延续了2017年四季度以来终止审核企业家数保持高位的常态。2017年全年,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为149家。其中,仅去年12月份就有45家终止审查,而35家终止审查的时间发生在12月20日之后。

对于终止审查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业界认为与此前监管层的表态不无关系。据了解,去年12月20日,监管机构要求保荐机构全面梳理在审项目,在2018年元旦前撤回。对中止企业、不回复反馈意见的企业以及不撤回申请的企业,现场检查仍然进行。今后对发现问题企业的保荐机构也将重点关注,每年年底也会对保荐机构进行考评。

另外,有的企业选择终止审查往往发生在被证监会抽中现场检查后。2017年9月,证监会曾通报上半年IPO企业现场检查及问题处理情况:35家接受检查,13家主动撤回,2家被移送稽查局,另外对部分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也进行了专项处理,IPO现场检查“杀伤力”可见一斑。

证监会表示,通过现场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未严格执行会计政策、部分业务会计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招股说明书部分信息披露口径前后不一致、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现金使用不规范、会计凭证编制不规范、在建工程转固不及时等问题。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