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调仓“小阳春”
股、债、商的开门红,被喜闻乐道的比喻成新春开门利市。
不过似乎没有人已经笃定未来一年的走势。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三个主要市场机构参与者入手,通过还原目前的机构配置动向,初窥目前的资金面配置逻辑。
春节前后股市经历了过山车行情, A股和H股的公募和私募等投资机构纷纷重新进行了调仓和布局。
春节前夕(1月29日至2月9日),A股市场主要指数持续大幅下跌,使得年内前期涨幅被完全抹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机构投资出现了风格切换迹象。多家机构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开始看好中小创和港股,投资也在向这些方向靠拢。不过这一动向,仍有待市场验证。
机构忙调仓
截至2月9日收盘,上证指数年内累计下跌5.36%,深证成指下跌9.41%,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则分别下跌10.05%和9.14%。直到2月12日到14日,春节前最后三个交易日,大盘才出现小幅反弹。
而春节后A股继续反弹,沪指曾出现了三连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节后第4个交易日的2月27日,A股的主要股指出现了分化,在三连阳后沪指单边下跌1.13%,而创业板指数继续上涨0.83%。值得注意的是,春节迄今以来的4个交易日,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已达近6%。
2月27日,上德谷投资董事长赵立松告诉记者,“我们的仓位在节前就降下来了,由于节前我们基本上买的都是传媒股,它们在A股大跌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下跌。”
赵立松现在大概是40%的仓位,主要是持有一些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
“节后我们预判创业板应该有行情,所以把仓位只加到了40%。未来考虑增加仓位,不过我们今年对整个指数都比较谨慎,不会加得太高。”赵立松说。
2月27日,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向记者表示,“仓位有七成以上,节前的大跌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是还可以承受。节后我们仓位加大,达到七成以上,积极往中小创上面去做布局。我们现在的仓位主要是在文化传媒、新兴产业、科技类的个股。”
锦洋投资总裁邱凌苍也表示,“节前1月份的时候,房地产板块出现了集体性大涨,至此,市场资金基本将A股内的低估蓝筹板块轮换了一遍,因此当时以逢高减仓为主。节后回来以调仓为主,布局的方向主要是成长股。目前我们整体仓位保持在7成左右。”
而2月27日,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晓晴接受采访时表示,“鉴于节后的红包行情预期,节前大跌行情中不乏有机构趁机抄底,如节前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热度较高。鉴于市场频现风格切换迹象,机构投资者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适度调仓也在情理之中。”
加仓港股
2月27日,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沪港深基金的基金经理周大海(化名)则告诉记者,“春节前我做了调仓,我在黑色一星期(注:2月5日至9日被业内称为“黑色一星期”)的周一(注:2月5日)减仓,然后在第二周的周三(2月14日),又加回来,还加了更多。”
记者注意到周大海的加减仓操作紧跟市场节奏。自“黑色一星期”的周一(2月5日)伊始,周大海快速减仓十个点。当天,道指单日暴跌1032.89点,跌幅4.60%。而港股也未能幸免,该周周二(2月6日)低开逾1000点,“黑色一星期”恒生指数大跌3094.36点,跌幅9.49%,市值一周蒸发2.19万亿港元。
而在“黑色一星期”后的一周(2月12日至2月16日),随着道指上涨,港股该周周二(2月13日)随之上涨,当周上涨近6%。周大海在该周的周三大幅加仓。
周大海表示,港股指数2017年大涨35%,去年机构投资港股的平均收益远高于投资A股,“后市继续看好港股”。
周大海介绍,其加仓的标的是国企指数,由于去年以来港股阿尔法(Alpha)不明显,主要是调贝塔(Beta),调Beta都是采用加减仓指数的方式。
据记者了解,近期港股产品规模激增,比如港股ETF龙头产品规模已实现连续6周增长,规模增幅均高达70%以上,合计扩张接近50亿份。事实上,公募和私募都看好港股趋势,纷纷加大港股的投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港股去年大幅上涨,但整体估值仍处在合理水平,相对美股、A股仍具优势,所以春节前趁港股下跌时,他加仓了港股。
对此,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则表示,当前A股市场风险偏好得到修复,外围环境趋于稳定,A股市场迎来年内较好布局时点,此外海外市场特别是港股市场也出现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中小创逻辑
节后A股出现了风格切换迹象。
杨晓晴表示,“节后A股上涨幅度方面,创业板优于沪指,中证500优于上证50,即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市场热点逐渐分散化和均衡化。”
邱凌苍也指出,“此轮反弹中创业板为代表成长股涨幅明显强于前期领涨的以上证50、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权重和白马股,同时,创业板距离2015年最高点已调整2年半,整体估值来到了历史底部区间,而蓝筹白马股经过最近一两年的上涨已不再便宜,性价比在递减,因此A股市场有望出现具有一定持续性的风格切换。”
公开数据显示,近期机构资金开始频频涉足创业板个股,从盘后资金流向来看,以节后最高涨幅3.61%的2月26日为例,当日创业板主力资金净流入24.7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年前一周至节后以来,创业板从收复3年最低点到强势走高,从涨幅上看创业板已明显跑赢以上证50为首的大盘股,表明主力资金正在从上证50的个股中逐步转向创业板。
多位机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他们目前调仓主要方向是加仓中小创的指数和股票。
赵立松表示,“节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指数,以及个股的配置。接下来,我们主要策略还是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主。不过我们也在观察权重股,特别是主板的一些蓝筹的下跌幅度,如果跌幅大的话,会考虑做一些超跌反弹的操作。”
吴国平也认为,“接下来节后的A股表现会慢慢往中小创这个方向走,创业板指数反弹不是短期方向,而可能是一个新的上涨起点。”
邱凌苍指出,结合近期盘面风格转换信号的出现,市场将有望告别过去一年大票涨、小票跌的极端行情,也就是说创业板的机会在增加,很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样弱于上证50。不过要注意识别创业板业绩与估值相匹配的“真成长股”(创蓝筹),也就是创业板里面相对优质的一批公司。“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会是200亿-800亿元市值的PE在20左右的细分行业龙头,可关注的板块有电子、环保、互联网软件、新能源汽车等” 。
杨晓晴说:“2018年市场的风格分化将逐渐淡化,热点将趋于分散化和均衡化,不像2017年,选对了方向就成功了一大半,2018年应重视选股,挖掘增长确定、低估值、高分红这些兼具成长性和价值性的个股。”
股、债、商的开门红,被喜闻乐道的比喻成新春开门利市。
不过似乎没有人已经笃定未来一年的走势。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三个主要市场机构参与者入手,通过还原目前的机构配置动向,初窥目前的资金面配置逻辑。
春节前后股市经历了过山车行情, A股和H股的公募和私募等投资机构纷纷重新进行了调仓和布局。
春节前夕(1月29日至2月9日),A股市场主要指数持续大幅下跌,使得年内前期涨幅被完全抹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机构投资出现了风格切换迹象。多家机构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开始看好中小创和港股,投资也在向这些方向靠拢。不过这一动向,仍有待市场验证。
机构忙调仓
截至2月9日收盘,上证指数年内累计下跌5.36%,深证成指下跌9.41%,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则分别下跌10.05%和9.14%。直到2月12日到14日,春节前最后三个交易日,大盘才出现小幅反弹。
而春节后A股继续反弹,沪指曾出现了三连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节后第4个交易日的2月27日,A股的主要股指出现了分化,在三连阳后沪指单边下跌1.13%,而创业板指数继续上涨0.83%。值得注意的是,春节迄今以来的4个交易日,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已达近6%。
2月27日,上德谷投资董事长赵立松告诉记者,“我们的仓位在节前就降下来了,由于节前我们基本上买的都是传媒股,它们在A股大跌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下跌。”
赵立松现在大概是40%的仓位,主要是持有一些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
“节后我们预判创业板应该有行情,所以把仓位只加到了40%。未来考虑增加仓位,不过我们今年对整个指数都比较谨慎,不会加得太高。”赵立松说。
2月27日,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向记者表示,“仓位有七成以上,节前的大跌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是还可以承受。节后我们仓位加大,达到七成以上,积极往中小创上面去做布局。我们现在的仓位主要是在文化传媒、新兴产业、科技类的个股。”
锦洋投资总裁邱凌苍也表示,“节前1月份的时候,房地产板块出现了集体性大涨,至此,市场资金基本将A股内的低估蓝筹板块轮换了一遍,因此当时以逢高减仓为主。节后回来以调仓为主,布局的方向主要是成长股。目前我们整体仓位保持在7成左右。”
而2月27日,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晓晴接受采访时表示,“鉴于节后的红包行情预期,节前大跌行情中不乏有机构趁机抄底,如节前公募基金发行市场热度较高。鉴于市场频现风格切换迹象,机构投资者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适度调仓也在情理之中。”
加仓港股
2月27日,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沪港深基金的基金经理周大海(化名)则告诉记者,“春节前我做了调仓,我在黑色一星期(注:2月5日至9日被业内称为“黑色一星期”)的周一(注:2月5日)减仓,然后在第二周的周三(2月14日),又加回来,还加了更多。”
记者注意到周大海的加减仓操作紧跟市场节奏。自“黑色一星期”的周一(2月5日)伊始,周大海快速减仓十个点。当天,道指单日暴跌1032.89点,跌幅4.60%。而港股也未能幸免,该周周二(2月6日)低开逾1000点,“黑色一星期”恒生指数大跌3094.36点,跌幅9.49%,市值一周蒸发2.19万亿港元。
而在“黑色一星期”后的一周(2月12日至2月16日),随着道指上涨,港股该周周二(2月13日)随之上涨,当周上涨近6%。周大海在该周的周三大幅加仓。
周大海表示,港股指数2017年大涨35%,去年机构投资港股的平均收益远高于投资A股,“后市继续看好港股”。
周大海介绍,其加仓的标的是国企指数,由于去年以来港股阿尔法(Alpha)不明显,主要是调贝塔(Beta),调Beta都是采用加减仓指数的方式。
据记者了解,近期港股产品规模激增,比如港股ETF龙头产品规模已实现连续6周增长,规模增幅均高达70%以上,合计扩张接近50亿份。事实上,公募和私募都看好港股趋势,纷纷加大港股的投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港股去年大幅上涨,但整体估值仍处在合理水平,相对美股、A股仍具优势,所以春节前趁港股下跌时,他加仓了港股。
对此,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则表示,当前A股市场风险偏好得到修复,外围环境趋于稳定,A股市场迎来年内较好布局时点,此外海外市场特别是港股市场也出现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中小创逻辑
节后A股出现了风格切换迹象。
杨晓晴表示,“节后A股上涨幅度方面,创业板优于沪指,中证500优于上证50,即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市场热点逐渐分散化和均衡化。”
邱凌苍也指出,“此轮反弹中创业板为代表成长股涨幅明显强于前期领涨的以上证50、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权重和白马股,同时,创业板距离2015年最高点已调整2年半,整体估值来到了历史底部区间,而蓝筹白马股经过最近一两年的上涨已不再便宜,性价比在递减,因此A股市场有望出现具有一定持续性的风格切换。”
公开数据显示,近期机构资金开始频频涉足创业板个股,从盘后资金流向来看,以节后最高涨幅3.61%的2月26日为例,当日创业板主力资金净流入24.7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年前一周至节后以来,创业板从收复3年最低点到强势走高,从涨幅上看创业板已明显跑赢以上证50为首的大盘股,表明主力资金正在从上证50的个股中逐步转向创业板。
多位机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他们目前调仓主要方向是加仓中小创的指数和股票。
赵立松表示,“节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指数,以及个股的配置。接下来,我们主要策略还是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主。不过我们也在观察权重股,特别是主板的一些蓝筹的下跌幅度,如果跌幅大的话,会考虑做一些超跌反弹的操作。”
吴国平也认为,“接下来节后的A股表现会慢慢往中小创这个方向走,创业板指数反弹不是短期方向,而可能是一个新的上涨起点。”
邱凌苍指出,结合近期盘面风格转换信号的出现,市场将有望告别过去一年大票涨、小票跌的极端行情,也就是说创业板的机会在增加,很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样弱于上证50。不过要注意识别创业板业绩与估值相匹配的“真成长股”(创蓝筹),也就是创业板里面相对优质的一批公司。“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会是200亿-800亿元市值的PE在20左右的细分行业龙头,可关注的板块有电子、环保、互联网软件、新能源汽车等” 。
杨晓晴说:“2018年市场的风格分化将逐渐淡化,热点将趋于分散化和均衡化,不像2017年,选对了方向就成功了一大半,2018年应重视选股,挖掘增长确定、低估值、高分红这些兼具成长性和价值性的个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