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8月1日电(记者薛钦峰、黄昕欣)进入8月,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上满眼翠绿。田野里,玉米已有一人多高。
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从国家层面首次针对保护黑土地立法,为保护黑土地优良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该法从保护的政府责任和协调机制、质量提升措施、考核与监督、法律责任与追究等多个方面全面保障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建立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完善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强化投入保障和考核监督制度;并对盗挖、滥挖黑土等违法行为给予从重处罚等。
中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凭借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这里盛产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年粮食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每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近400年。因其稀缺性,黑土地在中国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中国黑土地面临有机质下降、耕层变薄等退化问题。
一些黑土区国家曾因过度毁草开荒等原因遭遇"黑风暴",导致黑土地耕层毁坏和粮食减产,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实现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中国出台多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实施。
目前,东北地区正大面积采取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玉米与大豆轮作等种植技术。其中,保护性耕作已推广超8000万亩,预计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占东北地区适宜耕地的70%。
在位于中国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省梨树县,当地种粮大户杨青魁采取保护性耕作多年。"土地逐渐肥沃,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每亩产玉米超过2000斤。"他说。
中国科学院从去年开始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数千名科研工作者扎根东北乡村,建立7个示范区,开展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
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政府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区域黑土地保护工作。东北地区还实行"田长制",实现土地监管全覆盖。
近几年,东北地区多个省份相继出台地方性黑土地保护条例,对保护与利用黑土地,打击盗挖黑土等违法犯罪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家表示,此次黑土地保护法的正式实施进一步将黑土地保护的制度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黑土地保护法将为中国耕地保护的法制建设作出示范,对保障中国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