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在未来仍将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内外需增长乏力以及资本外流压力等因素影响,从而增长整体放缓,预计2016年亚太经济略有回升。由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23日共同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做出上述分析结论。
据IMF预测数据显示,亚太经济在2016年的经济增速约为5.4%。这比2015年的数字高0.1个百分点,但依然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各年增长的平均水平5.8%,也远低于危机之前的6.3%。
该黄皮书分析指出,亚太经济在未来一年将主要受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亚太各国内需和外需均无明显增长动力,以及资本外流压力仍然较大三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影响深远。黄皮书称,对于亚太地区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可能不是暂时性冲击,因为除出口和可支配收入出现下降,多数国家的投资也出现下降,这一影响在价格回升之后仍然存在,导致潜在产出水平下降。对于进口国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会带来本国通货膨胀的提升,继而压缩本国经济政策空间,冲抵此前价格下跌带来的经济增长。
其次是亚太各国内外需均无明显增长动力。各国内需没有明显好转迹象,且难以再现此前大规模的宽松举措。出于对经济去杠杆、避免资本过度流动及美联储加息等因素的考虑,主要亚太国家推出大规模宽松举措以刺激内需的可能性不大,推动经济增长短期内快速上升的因素基本不存在。此外,外部旺盛的需求难以重现。区域内中、日等大型经济体的增速放缓,将直接通过外需渠道传导至其他亚太经济体。同时,美欧复苏的不确定性,仍使得亚太地区面临的外部需求环境疲弱。
最后是资本外流压力仍然较大。美联储9月推迟加息虽然暂缓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外流,但这也意味着2016年亚太地区新兴市场仍将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汇率贬值和金融市场脆弱性还将困扰新兴市场国家。此外,新兴市场应对资本外流可能产生“量化紧缩”效应,即新兴市场国家央行抛售本国外汇储备(多以发达国家政府债券形式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发达国家(主要来自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使得国际市场的流动性趋紧,从而对亚太经济复苏产生影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