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27日电(记者赵珮然 岳冉冉)最近,中国的"国宝"绿孔雀在人工繁育上取得了喜人进展。
一个多月没去绿孔雀繁育基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欣喜地发现,去年底开始笼养的纯种绿孔雀产了20多枚蛋。
野生绿孔雀在中国的数量太少了,已不足500只。20多枚蛋,就是新生命的希望。"在野外,绿孔雀一年只繁殖一次,一窝下3至5枚蛋,而且它们胆子又小,一点风吹草动就弃巢逃跑,所以,能孵化出一只健康的绿孔雀概率很低。"杨晓君解释道。
杨晓君的团队在去年底收集了6只纯种绿孔雀进行人工繁育,通过迁地保护和人工复壮的方式,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
绿孔雀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于2009年将绿孔雀的保护等级上调为"濒危"。
从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到中国丝绸博物馆珍藏的孔雀纹锦;从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画到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从明代画家的《杏花孔雀图》到中国赠予联合国的国礼"盛世欢歌"景泰蓝瓶……中国传统文化与这一神话中凤凰的原型,有"百鸟之王"之称的绿孔雀紧密相连。
杨晓君说,历史上,中国两湖、两广、云南和西藏等地都曾有绿孔雀分布,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境内仅在云南有分布,种群数量估计为800至1100只。然而在过去20多年间,国内关于绿孔雀的野外调查数据几乎为空白。
2009年,云南省编制了《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将绿孔雀列为优先保护的重点物种,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拯救保护行动。2018年发布的《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将包括绿孔雀在内26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截至2019年,云南省已投入绿孔雀拯救保护专项资金1100多万元,实施绿孔雀种群监测体系建设、栖息地管控、补水点和食源地建设等就地保护项目。
科研机构也在调查绿孔雀种群及栖息地。2018年,通过数年调研,中国科学家终于摸清了绿孔雀的家底--它已在中国60%的分布区消失,目前仅存于云南22个县,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并陷入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的窘境。
可喜的是,云南元江中上游地区,特别是楚雄州双柏县和玉溪市新平县依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绿孔雀种群,及较大面积的适宜栖息地,部分自然保护区内雏鸟存活率极高。
"这为保护和种群恢复奠定了基础,绿孔雀实现种群增长和复壮很有希望。"杨晓君说。
除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努力,环保、公益组织等民间力量也加入了绿孔雀保护行列--绿孔雀公益广告出现在北京地铁的灯箱广告中;随后又走进了全国七百多家电影院;"绿孔雀保护音乐会"在昆明剧院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例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云南绿孔雀"公益诉讼案一审于3月宣判:立即停建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建设项目,因其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下有可能会对绿孔雀的生存造成严重损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闻丞说:"通过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和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如今绿孔雀保护深入人心。盗猎绿孔雀几近杜绝,绿孔雀保护小区的建立,使部分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动物获得庇护。绿孔雀的保护为未来依法保护更多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范例。"
多位鸟类专家表示,停建水电站并不是绿孔雀保护的终点,未来仍需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投入、探索完善社区保护,进行人工繁育、驯养和野化放归等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孔雀东南飞"的愿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