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 产业

​携手东南亚国家打造油气工程领域合作亮点

新华丝路网
2017-10-23 15:23

Already collect


东南亚国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东南亚地区也是石油天然气富集区,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石油探明储量分别为30亿桶、43亿桶。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合作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与缅甸携手打造互利共赢格局

缅甸石油探明储量为1.6亿桶,缅甸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7.8万亿立方英尺。油气资源丰富,但长期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制约了缅甸油气勘探开发。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试水缅甸油气产业,开始参与其油气合作,致力为缅甸油气开发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先后开展了三个深水区块油气勘探项目。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企业迄今在缅甸投资成功的最大合资项目,由来自中国、缅甸、韩国、印度的6家公司共同出资建成。东南亚管道公司作为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一员,肩负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境外段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自2009年成立至今,东南亚管道公司以中缅管道项目为平台,践行中石油“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经营多国商业合作项目,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过程中,集中全球优势力量,形成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合力。该项目严格按照国际管道项目规范和模式操作,遵守美国API和ASME等各项国际标准,采用国际公开招标模式,优选合作伙伴,中石油与印度、缅甸、英国、德国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同参战,共同打造一项优质、安全、环保工程。该项目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68%,超过了国际同类管道工程的质量指标,管道防腐、油气管道并行敷设、海底管道敷设等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以为股东负责、合作共赢为原则,遵照国际规范,完全按照国际化商业管理模式运作。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中石油QHSE体系,结合壳牌、道达尔等国际公司标准,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成一套具有东南亚管道特色的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

中缅天然气管道已平稳运行多年。中缅天然气管道(境外段)2013年7月28日投产以来,截至2017年2月14日,已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310天,累计向中国输气127亿立方米,为缅甸下载天然气14亿立方米,实现计量交接零纠纷、无异议。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是中缅油气管道合作项目之一,其中缅甸段管道全长767公里,中国段管道全长649公里,管道沿线多次穿越大型河流,管道落差大、压力高、U形弯多,怒江跨越落差高达1500米,运行控制难度大,是国际上最复杂的液体管道之一。2017年6月7日,中缅管道原油顺利抵达云南石化,标志着中缅原油管道国内段一次投产成功,并由此开辟了我国第四条原油进口通道。与绕行马六甲海峡相比,中缅原油管道缩短运送里程1820海里,降低了运输风险和运输成本。项目建设的马德岛港,是缅甸首个现代化国际大型原油卸载港,已经成为缅甸吸引外资的标志性工程。

缅甸目前已开发的17块陆地天然气田中,16块由外国公司经营;20块近海气田中,15块由外国公司经营或勘探。中国油企也及时跟进。2014年11月,中石油与缅甸能源部签署《关于扩展中缅油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加强在缅甸上中下游业务合作,开展天然气利用及炼厂建设等项目的前期研究,深化在缅甸油气勘探开发、成品油和化工产品业务的合作。现在,中国已有近10家石油企业参与缅甸油气项目。对于对外开放的泰国石油服务市场来说,中石油进入时间不是最早的,却赢得了泰国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PTTEP)的认可。其麾下的GW80队也成为中石油与PTTEP合作的典范。2004年8月27日,中石油长城钻探GW80队的50DBS钻机在PTTEP的S1油田开钻第一口井。此后,GW80队在泰国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创造多个“国际第一”:2007年进尺12.3298万米,创世界陆上石油钻井年进尺第一;2007年,完井51口,创同类钻机年完井数量第一。在随后的五年,这个队接连创造了国际同类钻井队年进尺、年完井数量、钻机搬家速度三项“世界第一”,被甲方评价为“管理水平和作业能力比西方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2010年,甲方基于对GW80队的高度信任,一次性与长城钻探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超长期服务合同。这在PTTEP是史无前例的。

与印尼油气合作亮点频现

石油和天然气是印尼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油气收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7%,产量分别位居亚洲第二位和首位,既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也在世界油气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印尼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极具吸引力,油气行业国际化程度相当高,政府积极引进外国企业勘探开发,不仅有国际大公司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康菲,而且有来自中国的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2002年3月成立中国与印尼两国能源论坛后,油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对于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中国来说,印尼的油气资源可以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运回国内,运距短,成本低,安全可靠,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印尼的油气合作卓有成效。2002年,以中石油所属的中油国际(印尼)公司收购美国戴文能源公司在印尼的6个区块的油气资产为标志,开启了中石油与印尼石油企业界的合作进程。

就在中油国际(印尼)公司进入印尼市场的同一年,中海油购买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个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此后又参股印尼东固天然气田建设,每年从印尼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供应福建市场。中石化也进入东加里曼丹省的深水天然气项目,还与印尼国有油气公司合作共建炼油厂。从油气生产现实来看,印尼石油生产于1976年达到顶峰,1995年因油田老化且缺乏投资,产量开始下降,又由于国内炼油能力不足及炼油工艺相对落后,目前,印尼每天的石油消费量超过产量近50万桶。基于此,印尼政府急于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提高其油气产量、增加炼油能力,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对中油国际(印尼)公司来说,进入印尼就得直面油田产量低、递减速度快、增产难度大的问题,但中石油以在国内50多年来积累的勘探开发技术和经验、三次采油等成熟技术,在提高储量、产量上下大功夫,成功运营9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2005年获得印尼当地最大的油气发现;2010年,油气当量达到571.5万吨,是接管前的3.33倍,中油国际(印尼)公司成为印尼市场的第7大石油公司。近几年,中油国际(印尼)公司桶油操作成本均控制在10美元以下,保持油气储量替换率大于1,探井成功率达到67%,成为印尼最高纪录保持者。

中国海洋石油东南亚有限公司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中海油在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和运营。中海油东南亚公司近10年来在印尼进行油气资产并购、整合、运营,57.6亿美元的投资额使得中海油东南亚公司成为印尼闻名的投资商。

中马油气合作卓有成效

马来西亚是亚洲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净出口国、东南亚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天然气储量居亚太地区第三。2014年9月,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附属公司PRPC炼油公司就RAPID项目的一个合同包正式签署设计、采购、施工、试车(EPCC)总承包合同,总额约为13.29亿美元。RAPID项目是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兴建的大型炼油和化工一体化项目,立足于满足东南亚地区不断增长的成品油和化工原料需求。该项目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边加兰地区,合同工期为52个月。中石化炼化工程承担的工作范围包括1500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88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氢气收集与分布装置及燃料油系统。

2016年11月初,在李克强总理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共同见证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宏斌与马来西亚苏里亚战略能源有限公司主席莫哈末·伊文·瑟里加·阿卜杜拉代表双方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沙巴天然气管道项目施工及试运合同》和《多介质管道项目施工及试运合同》。沙巴天然气管道和多介质管道都是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主导的项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将以EPCC方式承担这两个管道项目的建设。

中资石油企业造福当地社会

一、属地化管理

中石油在印尼经过10多年的运营,在油气产量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践行“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理念,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修建道路、通电架桥,提供净化水设备,实施健康与医疗计划,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印度尼西亚是实施严格工作许可制的国家,为了从法律的层面保护国民的工作机会,印尼政府对外国专家和管理者的工作年限都有严格规定。中石油积极响应印尼政府员工本地化政策,不断完善符合员工本地化的管理制度、规定和程序。在中油国际(印尼)公司,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8.6%以上。除了不到30个中国人和来自10个国家的少数国际雇员外,其他人员全部来自当地。而在印尼市场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渤海钻探、长城钻探和东方物探,员工本地化率都超过95%,很多优秀的印尼员工走上公司部门经理甚至公司副总裁的岗位。中石油还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环境保护,在JABUNG区块投资3.2亿美元建设了BETARA天然气处理厂,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天然气零放空的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支持社区发展

中国石油企业在东南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兼顾居民利益,与政府并肩携手,支持社区发展,开展了大量符合当地实际和需要的社区发展项目。

由于中石油在东南亚的项目大多地处热带雨林,周边村落的交通设施比较缺乏和落后。中石油为生产作业修建的井场道路,方便了周边村民的出行,大大地缩短了从村落到省会的行车时间。中石油为当地农民修建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中石油还大力推进本地化采购,开展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合作,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相关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

三、赈灾救助

在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等重大自然灾害后,中资石油企业积极参与赈灾救助活动,2005年1月,中石油通过中国红十字会转交公司员工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捐款,累计达到1250万元人民币。

四、培养专业人才

缅甸石油行业人力资源匮乏。东南亚管道公司从强化在职员工培训体系建设入手,加大本土化用工培养力度,重点在提升人才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上下功夫,把培养当地人才队伍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东南亚管道公司共有缅籍员工8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72%,该公司把缅籍生产运行人员岗位技能锻炼与综合辅助岗位人员管理能力提升作为培训重点。一方面,利用现有设备和中方人员优势,开展徒步巡线、专家授课、应急演练等活动,引导缅籍技术员工快速适应运营需求;另一方面,把持续推进缅籍员工留学工作列入计划,推荐选拔优秀员工赴中国留学,到中国石油院校学习先进理论知识及参加现场实践,提升石油技术、企业管理等理论知识水平,增加实践经验,逐步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使一批缅籍员工成为优秀技术、管理人才。

五、带动经济发展

东南亚管道公司立足缅甸当地物资供应与服务市场,中缅管道项目大力支持当地工程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和服务商,先后有200多家缅甸当地企业参与项目建设。

东南亚管道公司在管道沿线造福当地社会,使缅北掸邦五个村落安上了用于发电的太阳能板,并捐资修复蒲甘地震受损佛塔,支持马圭省抗旱灾。实施中缅管道项目期间,中石油在缅甸新增社会经济援助项目17项。

中资企业拓展东南亚石油市场的对策

当前,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如何在低油价背景下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石油合作,中资企业可从以下方面把握商机。

一、谨慎捕捉印度尼西亚的投资机会

印尼的剩余可采储量多居于海洋,多数为天然气;陆上主力油田多数都进入开采后期,需要引进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技术进行精细化开采。同时,印尼的石油下游能力不足,炼油化工工业是印尼政府大力促进的投资方向,这些都是投资机会。当然,不排除其他公司因资金不足问题出售油气资产而产生的机会,中资企业也需要跟踪并捕捉这样的机会。

为了弥补油气生产的下滑局面,印尼政府每年都拿出几十个区块对外招标,这些区块虽然风险较高,但只要认真评价、慎重决策,仍有一定的盈利机会。因此,中资企业对参与这些区块的投标可保持一定的积极性。

印尼的老油田产量递减很快,由于一些区块无序开采,导致采出程度不高,因此印尼对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合作的意愿强烈,并且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这些机会值得关注。

印尼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在上游需要更多的供应,在下游也同样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目前,印尼天然气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产源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过长,管线传输的基本建设仍然不足。印尼主要的天然气市场位于经济活动中心的爪哇岛上,要将天然气运送到爪哇必须依赖相当长的输送管线,这些输送管线尚未架设完成。由于天然气管线基础建设需要庞大资金,印尼政府无力提供这笔资金。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设备可进入印尼市场,帮助铺设印尼天然气管道。印尼共有8家炼油厂,所产成品油总体上品种太少,不能满足国内消费,柴油和航空油相当一部分要靠进口。中国可与印尼合作开设炼油厂,提炼从国外进口或印尼本地石油,以满足印尼国内市场需求或销往中国市场。

二、把握外国公司退出意向,快速出手

国际大石油公司往往追求高回报率,其一切经营活动皆围绕着经济效益进行,一旦国际油价波动剧烈使其评估所经营的项目不经济时,或其母公司资金出现严重困难时,他们将会选择退出。这些项目或许因一些条件与中国企业互补,使得经营起来合算,这就是机遇。因此,要持续跟踪外国公司退出意向,积极评价这种合作机会,机会一旦出现,应快速出手。

三、从长计议,既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

中资石油企业在东南亚可以现有项目为依托,展示中国企业有能力、负责任、讲信誉的国际大公司形象:一是致力于油田开采的可持续性,一反西方公司为追求短期效益采取破坏性开采的负面形象;二是加大对当地政府的公关力度,自觉接受当地政府部门的依法监管,积极有效沟通双方的需求和关切,避免产生不信任、甚至对抗性行动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注重公益投入,做好社区工作,要有中国企业“进入一点、带富一片”的思想,让当地社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在东南亚形成热情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合作的社会氛围。

(汪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