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举牌中医药上市公司或已发出明确信号:中医药行业已成新的风口,但行业隐忧不容小觑。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而在12月险资举牌之战愈演愈烈中,同仁堂(600085.SH)赫然在列且属于被二度举牌。
在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看来,安邦保险、前海人寿等多家险资之所以青睐中医药,是因为中医药能在预防疾病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商业保险可以设计相关险种将疾病预防、养生养老通过实业进行有机配合,未来不排除险资对中医药上市公司继续举牌。
不过,包括史立臣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从2015年的业绩来看,A股65家中成药企业总体表现并不乐观,而且中药新药上市批准率较低,如2014年药品批准上市中,化药数量为227个,中药仅为17个。
安邦二度举牌同仁堂
同仁堂12月22日晚公告,截至2015年12月22日,安邦保险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累计达13714.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000002%。这也是安邦保险二度举牌。
在此次公告两周前,截至2015年12月8日,安邦人寿保险、安邦财产保险、和谐健康保险及安邦养老保险合计持有同仁堂6857.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00005%。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除了同仁堂,12月间,安保保险还对大商股份(600694.SH)等6家公司发起了11次举牌,同仁堂、大商股份和欧亚集团等多家公司为一月两度被举牌。
安邦两度举牌同仁堂,市场普遍认为,其投资性意图更为明显,未来虽不排除安邦健康保险在业务上与同仁堂合作,但谋求控股权的概率极小,因为同仁堂实际控股股东北京市国资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52.45%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同仁堂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安邦系虽是同仁堂第二大股东,也仅在二级市场举牌,双方并未有进一步深度接触。
中金公司研报称,安邦举牌,品牌中药价值投资凸显,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等一线品种增长稳健,二三线品种增长相对较快,预计在10%-20%间,对公司整体收入增长有较大推动作用;同仁堂独家品种资源丰富,部分大品种具有自主定价能力及较强的增长潜力,预计全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员陈果认为,险资举牌主要是在“投资端压力”与“资产荒”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下行使得投资端压力较大的一些险资不得不开始重视权益类资产,这是近期险资频频举牌的深层次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资深人士分析指出,随着近年来保费规模快速增长,如安邦旗下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9.15亿元,同比增长59875.72%,保险公司配置压力较大,万能险等对收益率要求更高,相比固收和非标类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优势逐步显现。
“而且保险公司大多选择在年末举牌,主要是年底偿付能力考核背景下,大部分投资的股票可计入可供出售账户类科目,这将有助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提高,从而提升偿付能力。”上述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
中医药站上风口?
安邦保险二度举牌同仁堂,史立臣分析认为,除了同仁堂本身业绩发展较好外,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即是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提升了资本对中医药的热度,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下称《草案》)以来,资本市场热度膨胀,相关中药概念股涨势持续走强,片仔癀(600436.SH)、白云山(600332.SH)、奇正藏药(002287.SZ)、东阿阿胶(000423.SZ)等中药龙头股更于12月21日涨停,当天《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除了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草案》还首次明确了中医医疗服务的合法地位。“在相关法规出台的背后,实际上是清晰地规划了中医药未来发展路径。写进十三五规划的健康中国,强调‘预防为主’,逐步扭转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法《草案》中则明确了中医药对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服务和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作用。” 一位多年从事医药研究的券商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险资的举牌,显然是看好了未来国家在疾病预防等大健康方面的布局。史立臣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中医药能在慢性病、癌症等病症预防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商业保险可以设计相关险种将疾病预防、养生养老通过实业进行有机配合,未来不排除险资对中医药上市公司继续举牌,如康恩贝、云南白药、天士力等。
不过,包括史立臣、上述券商分析人士等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尽管《中医药法》最终能通过,但中医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目前中医药产业整体研发投入低、重大成果少、上市中成药企业市场关注度不高等行业现状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改变。如2014年药品批准上市中,化药数量为227个,中药仅为17个。”一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2015年的业绩来看,A股65家中成药企业(据申万分类标准)总体表现并不乐观,特别是在第三季度,其营收季度环比和净利润季度环比均出现高达六成左右的负增长。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则坦言,随着国家发展增速放缓,医药企业未来一两年或是最困难的时期,大多数年份医药行业增速自2011年以后逐年走低,由20%降到18%、13%、9%,今年已降至6.9%。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而在12月险资举牌之战愈演愈烈中,同仁堂(600085.SH)赫然在列且属于被二度举牌。
在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看来,安邦保险、前海人寿等多家险资之所以青睐中医药,是因为中医药能在预防疾病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商业保险可以设计相关险种将疾病预防、养生养老通过实业进行有机配合,未来不排除险资对中医药上市公司继续举牌。
不过,包括史立臣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从2015年的业绩来看,A股65家中成药企业总体表现并不乐观,而且中药新药上市批准率较低,如2014年药品批准上市中,化药数量为227个,中药仅为17个。
安邦二度举牌同仁堂
同仁堂12月22日晚公告,截至2015年12月22日,安邦保险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累计达13714.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000002%。这也是安邦保险二度举牌。
在此次公告两周前,截至2015年12月8日,安邦人寿保险、安邦财产保险、和谐健康保险及安邦养老保险合计持有同仁堂6857.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00005%。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除了同仁堂,12月间,安保保险还对大商股份(600694.SH)等6家公司发起了11次举牌,同仁堂、大商股份和欧亚集团等多家公司为一月两度被举牌。
安邦两度举牌同仁堂,市场普遍认为,其投资性意图更为明显,未来虽不排除安邦健康保险在业务上与同仁堂合作,但谋求控股权的概率极小,因为同仁堂实际控股股东北京市国资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52.45%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同仁堂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安邦系虽是同仁堂第二大股东,也仅在二级市场举牌,双方并未有进一步深度接触。
中金公司研报称,安邦举牌,品牌中药价值投资凸显,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等一线品种增长稳健,二三线品种增长相对较快,预计在10%-20%间,对公司整体收入增长有较大推动作用;同仁堂独家品种资源丰富,部分大品种具有自主定价能力及较强的增长潜力,预计全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员陈果认为,险资举牌主要是在“投资端压力”与“资产荒”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下行使得投资端压力较大的一些险资不得不开始重视权益类资产,这是近期险资频频举牌的深层次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资深人士分析指出,随着近年来保费规模快速增长,如安邦旗下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9.15亿元,同比增长59875.72%,保险公司配置压力较大,万能险等对收益率要求更高,相比固收和非标类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优势逐步显现。
“而且保险公司大多选择在年末举牌,主要是年底偿付能力考核背景下,大部分投资的股票可计入可供出售账户类科目,这将有助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提高,从而提升偿付能力。”上述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
中医药站上风口?
安邦保险二度举牌同仁堂,史立臣分析认为,除了同仁堂本身业绩发展较好外,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即是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提升了资本对中医药的热度,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下称《草案》)以来,资本市场热度膨胀,相关中药概念股涨势持续走强,片仔癀(600436.SH)、白云山(600332.SH)、奇正藏药(002287.SZ)、东阿阿胶(000423.SZ)等中药龙头股更于12月21日涨停,当天《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除了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层面,《草案》还首次明确了中医医疗服务的合法地位。“在相关法规出台的背后,实际上是清晰地规划了中医药未来发展路径。写进十三五规划的健康中国,强调‘预防为主’,逐步扭转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法《草案》中则明确了中医药对重大疾病防治、预防保健服务和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作用。” 一位多年从事医药研究的券商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险资的举牌,显然是看好了未来国家在疾病预防等大健康方面的布局。史立臣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中医药能在慢性病、癌症等病症预防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商业保险可以设计相关险种将疾病预防、养生养老通过实业进行有机配合,未来不排除险资对中医药上市公司继续举牌,如康恩贝、云南白药、天士力等。
不过,包括史立臣、上述券商分析人士等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尽管《中医药法》最终能通过,但中医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目前中医药产业整体研发投入低、重大成果少、上市中成药企业市场关注度不高等行业现状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改变。如2014年药品批准上市中,化药数量为227个,中药仅为17个。”一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2015年的业绩来看,A股65家中成药企业(据申万分类标准)总体表现并不乐观,特别是在第三季度,其营收季度环比和净利润季度环比均出现高达六成左右的负增长。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则坦言,随着国家发展增速放缓,医药企业未来一两年或是最困难的时期,大多数年份医药行业增速自2011年以后逐年走低,由20%降到18%、13%、9%,今年已降至6.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