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央企奔跑在“一带一路” 成绩单亮点纷呈

中国证券网
2017-05-04 08:51

已收藏


在国家电网实施“电力丝路工程”重要支点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轰隆隆的机器声,让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戈壁热闹非凡;作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巨无霸”,中国中车已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一张名片,正在重塑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格局……

这只是央企参与“一带一路”的片段节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央企“一带一路”的成绩单亮点纷呈。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三年多来,建筑建材、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资源能源及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的各大央企积极响应,海外业务订单及投资并购数量劲增。在此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央企“抱团出海”渐成潮流,不仅扩大了各企业的业务规模,更加深了企业间的合作深度。

效益篇:海外业务劲增

随着央企积极部署“一带一路”,越来越多海外项目签约、落地,相关上市公司交出了亮眼的海外业务“成绩单”,其中尤以沪市的一批建筑建材、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资源能源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型上市企业最具代表性。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领域,建筑、建材、钢铁、设备制造等基建类沪市上市公司通过工程承包、海外建厂、产品出口等占得先机。在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建筑类上市公司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实现大幅增长。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沪市建筑类上市公司共有46家,其中17家有海外业务收入,2015年共实现海外收入2259亿元,同比增长17%。部分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海外项目经验,已率先实现“一带一路”项目优势对接。其中,仅中国电建一家企业就签署了52个“一带一路”项目,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等四家企业各自签署项目10个以上,共涉及金额约4300亿元,地域分布以巴基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安哥拉、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为主。

2016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步伐,双向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60亿美元,增长9.7%,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47.7%。

中国中冶年报显示,2016年公司重点布局多边合作、互联互通及“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市场,对30多个重要目标市场进行深度开发和聚焦式营销。报告期内,公司海外新签合同额573.1亿元,同比增长39.5%。目前公司在建海外项目共329 个,合同金额165.77亿美元。其中,重大海外工程类项目(合同额大于1亿美元)共37个,合同额126.71亿美元,占在建项目总合同额的76.44%。

钢铁、建材行业上市公司亦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沪市28家建材类上市公司中,12家有来自海外的业务收入,2015年海外收入总金额达78亿元,同比增长18%。这些企业在印度、马来西亚、老挝、蒙古等国建设了大量钢材、水泥、玻璃等建材生产线,其中水泥技术工程及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就企业而言,海螺水泥2016年海外业务收入大幅增长40%,主要得益于在印度、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水泥生产线投产。

在能源领域,“一带一路”成为中石油海外业绩的一大亮点。“中石油海外业务中,‘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共执行近50个油气合作项目。”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新闻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石油海外油气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地。在大部分国际大石油公司上游业务亏损的情况下,中石油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2016年,中石油海外新增油气可采储量完成计划的160.0%;完成油气权益产量当量7601万吨,完成计划的105.4%。

此外,“一带一路”为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劲动力。据悉,沪市114家设备制造类上市公司中,92家有海外业务收入,涉及工程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制造以及运输设备制造等子行业。其中,工程机械制造龙头三一重工2015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70%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中国中车亦借力“一带一路”不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公司2016年年报显示,海外经营业绩成效显著,相继获得肯尼亚内燃机车、泰国BTS地铁、印度地铁、巴基斯坦货车等订单,传统市场地位继续巩固;成功中标芝加哥地铁项目、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铁订单、捷克动车组订单,铁路装备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已成常态。据悉,公司首个海外制造基地——马来西亚制造中心已成为东盟地区经贸合作的亮点和“一带一路”战略示范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深市也有280多家上市公司通过产品出口、工程建设、设立制造基地或研发中心、收购资产等多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深市主板为例,有49家上市公司积极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在63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其中招商蛇口形成了“前港、中区、后城”的生态发展路径,将“蛇口样本”在吉布提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

规划篇:进一步深耕“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初现,未来,各大央企还有哪些计划?

“目前,国机集团涉外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的60%以上,在央企和行业中均排在前列。”在国机集团2017年工作会议上,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表示,未来,国机集团要把推动国际业务转型升级作为重点。具体来看,一是巩固壮大传统的国际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加强海外市场的区域化、属地化建设;二是注重拓展海外绿地投资、特许经营等项目,适时开展以获取境外先进技术、高端人才、战略资源、品牌渠道为目的的兼并收购和股权合作;三是探索发展跨境电商、“互联网+”业务模式;四是把握海外农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做强做大集团农机装备板块。

任洪斌还透露,未来,国机集团将抓紧搭建重装新平台,整合集团重大装备领域制造、总包、贸易和研发方面的优势资源,完善链条。

国家电网则依托特高压、智能电网核心技术,发挥电网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优势,以“三电一资”(电网、电源、电工装备和资源)为重点,大力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布局从发展中国家向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的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全面拓展。国家电网把投资境外国家级输电网、大型电网项目作为国际业务发展的主要领域,先后成功投资运营了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化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与许多“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正在推进一批电网互联互通、工程总承包、电工装备产能合作等方面的项目,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东方电气在2016年年报中表示,计划深度挖掘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越南等传统市场,全力开拓中东、中亚等潜在市场,积极开拓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创新商业模式,立足境外设备成套、电站EPC,拓展境外电站后期服务、前期可研,探索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项目,以及加强火电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产品,大型高效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的海外市场推介与项目开发。

中国中车提出了针对铁路装备业务的发展规划:公司将抓住“一带一路”以及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做好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服务整套解决方案和标准输出,建立全球化业务协同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结构和技术平台,强化关键零部件的创新能力建设与内部配套,推进服务化转型,加快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

据记者了解,中国中车计划统筹采用直接投资、并购、联盟等方式,加快国际市场布局和拓展。力争2020年海外业务总签约额在2014年基础上翻一番,2025年达到总收入的30%-40%。

配合中国高铁“走出去”,中国中铁(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将自主设计研发的铺轨机、桩工机械、盾构后配套电机车等装备产品,逐步销售到东南亚、非洲、中东和南美市场。记者了解到,2014年以来,中国中铁制定出台了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16项改革工程,推进100项改革任务,特别是把海外经营体制改革列为深化改革的重点。2015年,中国中铁又对海外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对所属中铁国际和中海外两家专业外经公司进行重组,打造中国中铁海外经营旗舰。

对于未来布局,中国中铁力争到“十三五”末,海外业务占比达到15%。尤其要强化资本运作、模式创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全力运作好新的投融资平台,力争通过小投资带动大承包。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金融资本的对接合作,借助资本力量撬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型园区项目和铁路项目的开发实施。通过收购、投资或与发达国家公司合作,努力在发达国家市场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一体两翼”平台和振华重工海外经营网络,实现整体出海。

特色篇:“抱团出海”招式多

记者注意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央企强强联合展开项目合作,甚至通过股权合作“抱团出海”的案例日益增多,一方面可以增加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内部竞争的有效方式。

以新兴际华在印度的钢铁球团项目为例,集团董事长刘明忠介绍说,虽然印度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面临印度矿产不能出境加工销售,只能在当地消化等问题;同时,公司在印度也缺乏销售产品的网络和经验。为此,新兴际华与一家铸管企业以及中国五矿集团合作运行这个项目,实现了多方共赢,成为中国企业成功投资印度钢铁行业的首例。

中国电建和中国华能、东方电气集团则于2015年4月签订合作协议,以“编队出海”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据介绍,三方在电力能源领域关联度大、产业互补性强,此次合作旨在发挥各自在国内外信息资源、业务渠道、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在合作实施项目上对各阶段的相关工作提供支持。

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为航空、航天、远洋运输、重型机械等领域高端装备“走出去”提供了服务和支持,共同开拓海外市场。以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公司为例,在对外工程承包方面,与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等承建的海外大型项目形成配套;在中资设备出口合作方面,与三一重工签署了海外合作战略协议,推出专为三一工程机械设计的配方,保证了设备的稳定运行;携手振华重工开拓港口机械用油市场,成功将产品引入新加坡港务局配套体系。

“从行业来说,中国的装备制造、通信信号、基本建设、运营管理以及金融企业,更容易实现抱团出海。”有国资研究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比项目合作更进一步的是股权上的整合。同中国中车一样,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的重组,进一步完善了海外建材装备、工程、制造、仓储、物流服务体系,有利于企业协同开展国际工程建设,打造我国建材产能和装备“走出去”的国家新名片。

从产能“走出去”的角度来说,加强海外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是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的重要途径。中交集团通过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工程企业John Holland公司的100%股权,成功进入澳大利亚基建市场尤其是铁路建设市场,并计划依托该公司进一步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市场抢滩布局。中交集团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将通过兼并收购方式,为拓展相关市场提供保障。

中国电建亦倾向于通过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推动海外经营转型升级。2014年,中国电建并购了位列全球风机市场份额第二位、西门子公司旗下的德国TLT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站风机供应商。

中国中车则在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收购了多家公司,并在美国、南非、巴西、马来西亚等国新设了公司。

当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如何实现产能在全球的重新布局,达到多方共赢,将是一个长期的命题。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