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美团点评以69港元发行价登陆港股,开盘涨幅即超过5%,总市值约4000亿港元,超越京东。除了小米,美团作为香港第二只“同股不同权”IPO,加上其上市规模巨大,备受市场关注。
半年后的3月11日晚间,美团点评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财报数据显示,美团点评2018年全年总营收达652.27亿元,同比增长92.3%。同时,去年美团点评全年亏损金额达110.86亿元,同比涨了189.7%,在排除优先股等特殊会计处理后,经调整的亏损净额为85.2亿元。
这个亏损额显然是资本市场不愿意看到的。随后,中国通海证券首次给予美团点评“卖出”评级,目标价34.33港元,较当时股价还有30%以上的跌幅,较发行价也是巨大跌幅。
资本市场不看好美团点评原因何在?
资本市场耐心有限
于2010年3月成立的美团今年已有9岁,但至今尚未盈利。
早在美团点评上市时,长期跟踪美团点评的知名分析师、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黄渊普就认为,相比小米被不少人当成硬件公司,投资者更相信美团点评的互联网故事。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可避免的人力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美团点评想要在接下来的一两内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可能性不大。在该公司实现规模化盈利之前,其股价自然也大概率不会爆发式提升。
近一个月时间里,美团点评股价一直在62港元下方运行,最低时达到48港元。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为了“逐利”,只有亮眼的业绩才会是最“硬核”的股价助推器。
外卖业务明显承压,内外部环境皆有变化
近几年,餐饮外卖行业的整体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内,美团点评的主要业务外卖的增长变缓了。
2018年,美团点评全年外卖业务的总交易金额达2828亿元,同比增长65.3%。这个增幅本身并不低,但相较于2016年和2017年148.1%和342.2%的增速,这个增速明显是放缓了。
除了营收增长放缓问题以外,外卖业务的成本持续增长也是个问题。2018年,骑手成本增长至305.1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66.5%。平均每一个订单需要付出的骑手成本从2017年的4.5元涨到了4.8元。
对外,美团点评面临的餐饮外卖行业外部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
2018年10月12日,阿里巴巴宣布饿了么和口碑胜利会师,合并组成国内领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饿了么和口碑从“到家”和“到店”两个场景合力并进,饿了么丰富的本地生活服务资源和强大的实时配送能力,加上口碑的成熟商家服务体系和深刻的消费者洞察,整体上竞争力不容小觑,这无异于使行业竞争进一步白热化。
摩拜单车拖后腿
美团点评发布的财报显示,自2018年4月4日期摩拜贡献的收入为15亿元,亏损45.5亿元。
数据还显示,在2018年第四季度,美团点评为摩拜重组计划付出3.58亿元,并承担了摩拜品牌变革导致的无形资产减值拨备的13.4亿元。与目前的付出相比,美团点评还并未发挥出摩拜的价值。培养使用者将美团应用作为使用共享单车服务的唯一入口的习惯将仍是美团点评需花大力气去做的一件事。
餐饮外卖业务的增速放缓倒逼美团点评进行精细化耕作。逐步降低对低利润率的餐饮外卖业务的依赖,盘活已收购的摩拜单车品牌,伺机发展有利于商业生态平衡的新业务并逐步转换增长动能对美团点评来说都将是长期工作。作为一家2018年日均餐饮外卖交易笔数达到1750万笔的公司,美团点评毫无疑问已是一家“大”公司,但“大但不强”的美团点评仍在持续进化中,“大且强”才是它的终极目标。
类似于美团点评这样的新经济公司的上市并未取得预想中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2018年下半年,小米、宝宝树、腾讯音乐等诸多公司的发行价都选择了定价区间的下限。但调低价格也躲避不了破发魔咒。小米、蔚来汽车、小牛电动、蘑菇街、哔哩哔哩等8家公司开盘即破发,此后的股价也多低于发行价。
对新经济公司来说,抵御外部风险、支撑公司股价依然要靠业绩说话。资本市场,尤其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期待能很快看到新的增长引擎,而这对新经济公司们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