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宏观

CPI和PPI数据折射中国供需两侧提质持续发力

上海
2017-01-11 10:39

已收藏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0%,年涨幅重新回到"2"时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4%,降幅较上年的下降5.2%明显缩小。

多种价格数据显示,中国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同时国内需求亦在不断提质,为经济调整提供更充分的基础。

自2016年9月PPI同比由负转正以来,工业生产者价格延续连涨态势。2016年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评价,受汇率波动等多因素影响,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时,工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效果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作为有先导作用的价格指数,PPI持续上升反映供求关系的转变,经济运行出现明显的企稳迹象;同时,工业产品价格上升带动市场需求的回暖,促进工业生产加快。在这样的基本面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得以提升,企业利润逐渐改善,经营压力得到缓解。

2016年全年,中国CPI上涨2.0%。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这一价格涨幅低于"2016年物价涨幅在3%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属于温和通胀,而结合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看,当前物价水平和经济形势总体匹配较好。

从全年来看,尽管在一些月份鲜菜、猪肉等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较大,甚至成为"主力军",但代表着居民更深层次需求的医疗、旅游、交通、通信等非食品类商品价格的稳中有升,对CPI的影响逐渐显现。

2016年12月,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等价格分别同比上涨4.6%、4.0%、2.3%,快于食品价格增速。从全年看,家庭服务、医疗保健等价格涨幅亦快于食品价格增长。

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看来,非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说明相关领域的供给侧、市场化改革正在推进当中,相关改革为中国企业减负;另一方面,居民对相关商品、服务的需求提升,这既源于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能消费",也源于居民开始重视更好的服务和商品--"愿消费"。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中国供需两侧改革提质持续发力,2017年CPI及PPI数据亦将随之呈现积极的变化。

受访专家认为,2017年PPI总水平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输入性通胀因素显现及国内经济持续企稳向好,工业生产有望进一步扩张。在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不会呈现明显过热,工业领域价格上涨不会太大。同时,随着国内需求回升、工业领域价格上涨传导至消费端,CPI涨幅亦将比2016年略有扩大,总体仍在温和区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