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区域

与贫穷说再见--"人类文明活化石"白裤瑶的脱贫故事

南宁
2019-07-15 10:02

已收藏


新华社南宁7月15日电 夏日的清晨天还未亮,伴随着画眉鸟叫,李明强为孩子们准备好早饭、打理好家禽后,起身前往朋友家,与几位工友一起修建房屋。这一天,他可以赚取七八十元。

两年前,李明强在距家乡600多公里的广州打工。相比于当时,这样的收入并不算多。但搬到新家后,他不仅可以陪伴孩子们,还可以照顾生病的妻子。

李明强来自白裤瑶,他的新家位于广西南丹县八圩社区安置点,这里是2017年上万名白裤瑶胞的3个集中安置点之一。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中国白裤瑶总人口近5万人,其中4.2万人聚居南丹县。因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白裤瑶主要生活在石山区,世世代代靠石头缝里种植玉米过活。40岁出头的李明强从小在这里长大。

2017年11月,时值寒冬,记者来到李明强还未搬离的老家。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两层的泥巴瓦房,地面布满泥巴,家中最值钱的物件是一台21英寸的彩电,3个年幼的小孩穿着凉鞋,睡在用树枝、木板搭建起来的隔层上,一张薄被子平铺在床面。

"天再冷也只能这么过,更穷的家庭连棉被都少有。"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李明强很希望改变处境。

当时,两万多白裤瑶群众中有不少与李明强类似,仍然居住在木头瓦房或土坯房里。

"温饱都成难题,就更别说教育、看病等其他条件了。"李明强说,与大部分同龄人一样,自己只上过小学一年级,没有走出大山之前,连普通话也不会说,村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

李明强二十三四岁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热潮,中国东部的广东、浙江等省份制造业等发展迅速,他跟随朋友经过步行、乘火车等,从山里辗转两三天到达广东,最多时也只能挣2000多元。然而他家小孩多,妻子生病花费不少,每年挣的钱只够温饱。

与李明强一样,老家在里湖瑶族乡懂甲村戈立屯的何文兵回想起昔日的生活,也感慨万千:他家经历了从茅草房到泥瓦房、再到砖房的转变。

"从老家到学校,孩子们上学需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何文兵说,很多人干脆就不读了,辍学回家。

南丹县委书记韦永山说,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白裤瑶族聚居地脱贫,但由于聚居地较为分散,危房改造、低保等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题。

为帮助包括白裤瑶在内的贫困人口斩断"穷根",中国政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仅2012年至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脱贫攻坚行动,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广西是中国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久居深山、深受贫困困扰的白裤瑶群众,在2017年迎来了新希望。

"十三五"期间,白裤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3万余人。2017年6月,南丹县启动总投资13.7亿元的项目,建成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白裤瑶群众2471户、约1.35万人。

如今的移民安置点,2400多座具有民俗风情的楼房鳞次栉比,外墙整齐画着铜鼓、瑶王印、牛角等白裤瑶元素图案。安置点还将配备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当地政府的数据显示,很多村入学率以前只有60%,如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已超过90%。

"现在,孩子们步行20分钟就到学校,没有一个辍学。"李明强说,做饭也都开始习惯使用液化气和电饭锅,烧柴火变得越来越少。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现在我们一家人住在159平方米的新房子里。"何文兵高兴地说,搬出来以后生活好太多了,生活更方便了。

如今何文兵在自家的一楼开设了小卖部,小卖部门口"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二维码清晰可见。他还开展电商服务业务,村里快递包裹逐渐多了起来,日子过得愈发红火。"搬出来之后,感觉生活更有了奔头。"

南丹县接壤贵州,安置点距离世界自然遗产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不到50公里,旅游业是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南丹县歌娅思谷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莫景斌说,安置区群众可以以各种要素入股分红、参与民俗表演、发展特色民宿。预计到2020年景区年收入可达1亿元,从业者人均每个月能收入3500元,将带动超过1万白裤瑶贫困人口实现小康。

"帮助群众脱贫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难。脱贫路上,我们决不会让任何一个群众掉队,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全力克服。"韦永山说。(记者潘强、梁舜、覃广华、雷嘉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