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区域

从2名技术员到200万科技人才--创新力量汇聚深圳

新华社,深圳
2020-09-18 08:56

已收藏


新华社深圳9月18日电(记者陈宇轩)5年过去了,刘培超仍然记得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高效率带给他的震撼:上午画完图纸交给工厂打样,下午就可以拿到产品,晚上就开会讨论该如何改进。

当前,刘培超创立的越疆科技公司在全球桌面型机械臂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从第一代桌面机械臂到最新的智能机械臂,操作精度从0.2毫米提升到了0.02毫米,达到了工业级水平。

在他看来,这些成绩得益于深圳发达的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追梦的人才汇聚于此"。

然而,40年前的深圳还是另一幅景象。资料显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这座边境小城只有2名技术员--一个拖拉机维修员和一个兽医。如今,据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估算,深圳的科技工作者接近200万人。

加速、等红灯、打灯变道……在深圳市南山区一段约10公里的公开测试路段,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车流中进行一天8小时的往返测试。

2019年成立的深圳元戎启行公司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企业,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在感知技术、传感系统方面取得突破。

元戎启行副总裁刘念邱说,在深圳,公司能够招聘到大量的企业研发人员,这是公司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石。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仍然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快自动驾驶在出租车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深圳科技大军的主力在企业。40年来,深圳形成了独特的"6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2.6万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家,总数达1.7万家。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科研资源开始向深圳聚集,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在涌向深圳。

从萌生回国的念头,到坐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从事自闭症研究,周晖晖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是他对"深圳速度"的第一印象。他期待,自己能够在这里得到国内外更多科研资源的支持。

经过五年的艰苦攻关,2019年,由周晖晖牵头的多国联合科研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自闭症研究的最新动物模型,这是近年来该领域取得的关键性突破之一。

"深圳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放,有一种广纳全球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给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宽松的环境。决定回国之后,我很快就得到了深圳人才政策的支持,让我对扎根这里更有信心了。"周晖晖说。

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信息显示,近年来,深圳建设了多个由诺贝尔奖得主牵头的实验室以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多所中外合办大学。目前,深圳全市基础研究机构达到13家,已建成各类创新载体约2200个--深圳正在成为全球高端科研人才的聚集地。

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新起点上,深圳正加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作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鹏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不定编制、不定级别,采取项目制开展科研工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为、腾讯等高校和科技企业联合攻关,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双方共享或者合理分配。在这样灵活的机制下,鹏城实验室快速组建了以23位两院院士和1800多名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为主体的人才队伍。

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允许深圳科技企业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实行"同股不同权",这意味着科技企业创始股东在公司进行多次股权融资后,仍然能够以较小的持股比例享有公司的控制权,这是对创始股东权益的极大保障,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逐梦。

"40年的经验表明,人才是深圳最宝贵的财富。未来,深圳应该探索更宽松、更灵活的科技创新制度,为全球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的一流环境。"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