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2月28日电(记者褚萌萌)时值初冬,已过旅游旺季。74岁的王发枝和三两好友一起,驾车一两小时,从福建福州的家中来到滨海小城霞浦县的东壁村。让他慕名而来的不只有海边的美景,还有村里一家远近闻名的民宿。
"两个多月前我就想来住一住,直到最近才订到。"王发枝说,"这里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网红打卡地`。"
站在这家坐山面海的民宿"拾间海"院中,脚下几米落差处就是海边滩涂。不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和一排排紫菜养殖网沐浴在夕阳变换的流光中。再远处,海天一线,院内的无边际泳池仿佛延伸进大自然之中。
"霞浦有山有海,这家民宿很好地结合了本地的特点。"王发枝说,久居城市的他在这里感受到渔村生活的别样美好。
拾间海的主人陈蜀曼,是一位从大城市返乡的霞浦渔村姑娘。2003年大学毕业后,她和丈夫经过多年打拼,在北京安家立业。在外忙碌的日子里,陈蜀曼总是想念家乡的大海和亲人。从事设计行业的她曾去很多地方采风,每到一处总是想:"我的家乡比这里更美,好像能发展得更好。"
霞浦县有独特的海水滩涂风光,是国际知名摄影基地。不过前些年,因为配套设施不佳,摄影爱好者们往往来去匆匆,拍完照就走,"车都不愿停下来"。
不顾父母的反对,2016年,陈蜀曼辞去工作,和丈夫回到霞浦,计划开一间民宿,让游客"来了能留下来"。经过一年的选址,陈蜀曼在距老家40分钟车程的三沙镇东壁村,租了一间空置民房,改造成村里第一家精品民宿。
在陈蜀曼看来,不同于制式化的酒店旅馆,也不同于村民简单在家里开办的农家乐,精品民宿遵循一定的标准,同时强调个性化,注重与当地特色结合,"要对美和品质有一定把控"。
三年来,拾间海已成为村子的"景点"之一,许多像王发枝一样的游客专程为住民宿而来,很多人还特意来设计独特的门庭间拍照。四栋30个房间内,每年接待住客4万余人次,主要来自福州、温州等"三小时生活圈"内的城市。陈蜀曼还雇佣了六七名村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拾间海走红后,五六家精品民宿相继在东壁村开业,有的是白色调简约风,有的以摄影为主题,各有特色。今年10月刚开业的"壹栖壹宿",主人郭弘就是三沙镇人,之前一直在厦门做生意。
"我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想跟它有更多连接。"郭弘说,多家民宿在一起发展,可以形成聚集效应,有利于打出品牌,"比单打独斗好"。
东壁村村主任蔡建锋介绍,为方便不断增多的游客,县镇村合力在村里修建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其中环境绿化、海边栈道等项目的设计都邀请了陈蜀曼夫妇参与。村子与民宿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在许多乡村建成,"民宿游"成为新时尚。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指出,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体系重要内容,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重要抓手,要积极推动乡村民宿健康可持续发展。
依托海景发展出民宿品牌的霞浦县,目前共有各类乡村民宿300多家,其中精品民宿近30家,年接待游客量达65万余人次,年营业额近1.9亿元,直接带动岗位就业近3000人。
因交通不便,霞浦县梅花村已整村搬迁到山下,原村址成了只剩空置老房和孤寡老人的"空壳村"。两家民宿的入驻,盘活了空闲的资源,也保留了梅花村的古老记忆。
霞浦县民宿行业协会会长郑德雄说,民宿不仅能带动乡村经济,更能保护乡村文化。未来,民宿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克服同质化、寻找差异性。
最近,陈蜀曼和村里又合作开了一家礼品店,在线上线下帮助当地渔民售卖紫菜、鱼等特色农产品。她觉得,民宿和礼品店,分别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霞浦。
"这里是我心灵的故乡,也愿它成为更多人的心灵栖息地。"陈蜀曼说。返乡的民宿主们和慕名前来的住客一样,都在迈向振兴的乡村中找到了"向往的生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