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0日电(记者许舜达、李平、郭雨祺)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田埂间鱼稻相依,流水潺潺……这既是如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原生态的农田风光,也是这里千百年来再寻常不过的农耕场景。
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行,中外众多嘉宾分享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也对青田当地如何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有了更深认识。
地处浙南山区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智慧地创造出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农业传统的传承已超过1200年,至今仍在当地乡村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不能用化肥,不能用农药。"青田县的稻鱼大户金岳品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里,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两个互为依存的物种,通过原始协作,形成科学的生态系统,产出了安全绿色的田鱼和口感香糯的稻米。
今年58岁的金岳品是青田县的归国华侨。2011年,金岳品与几位农户合伙成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田鱼育苗基地和40多亩的稻田养鱼基地,办起了稻谷育种烘干、田鱼加工点,推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0余户农民增收,这些农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2014年,金岳品因在生产安全、绿色鱼食、增加村民收入和传承传统农业方面作出的贡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模范农民"称号。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靠的是当地农民,因此需要让他们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让他们愿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前提是通过政策上的支持、技术上的帮助、市场上的开拓,让他们通过保护而受益。
面积3.86平方公里的青田县方山乡松树下村,户籍人口约1700人。留守在家的370人中,老人约占90%。金岳品说,曾经,村民们除了养鱼种地,基本没什么其他收入,山高路远,田鱼和果蔬的销路有限。
2016年起,金岳品开启了田鱼产业扶持计划,同村里100多位留守老人、困难户结对,免费为他们提供鱼苗和技术支持。村民们负责田鱼生产,金岳品再以市场价统一收购销售村民的鲜鱼、田鱼干等产品。
金岳品懂电脑、懂设计,会画图,他为自家的田鱼设计了外包装、田鱼标识等,还发明了手提袋、背包等样式的便携真空袋,可有效延长活鱼的存活时间至100多个小时。
这样的新鲜田鱼,装入装水的真空袋里,坐着装有氧气泵的货车被运往上海的机场。次日,它们就会抵达西班牙马德里、意大利罗马等地的超市,成为海外华侨餐桌上的"家乡味"。
2021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面积5.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稻鱼总产值达到2.65亿元……稻花香里田鱼肥,村民也得到了"稳稳的幸福"。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表示,中国很早就认识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不仅是为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子孙后代,同时也为农民和生活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在中国的研究数据也清楚地表明,情况确实如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