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分析报告:互联网进村或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武汉
2015-10-27 09:42

已收藏


轻点鼠标,稻田里的虫情、苗情、墒情和灾情一目了然;将北斗导航系统装上农机,实现了无人驾驶环境下的精准操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将藏在深山的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记者近日在湖北多地农村采访发现,光纤宽带网络正逐渐进村入户,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与高大上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结合,正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脱胎换骨。

--物联网进田间地头 种田不只靠经验

位于枣阳市吴店镇的中兴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套由墒情传感器、虫情测报灯、摄像机和气象监测设备组成的大田"四情"(虫情、苗情、墒情、灾情)监测系统格外引人注意。基于这套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工作人员只需在一旁的办公室里点击鼠标,调阅视频画面和监测数据,就可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

在稻田边的蔬菜大棚里,则用上了基于传感网络和网络融合的"智能大棚"系统,大棚门口有一个长方形的"白盒子",上面密密麻麻装着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相间的数十个按钮,农民在门口按相应的按钮就可控制大棚内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墒情等环境参数和信息,远程控制喷灌、风机等设备。

中兴绿色技术湖北有限公司负责人文庆介绍,目前公司已投入2000多万元对500多亩土地进行智能农业示范,未来这个项目投资额将超过1亿元。他说,农业是个永不落伍的朝阳产业,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基础薄弱、上升空间很大,我们就是要利用中兴集团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势,运用科学的管理和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襄阳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赵开斌介绍说,我们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2013年就建成了襄阳市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将智能大田生产、智能温棚、智能渔业、智能粮食仓储等9大实用技术在中心集中展示。今年以来更加注重物联网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智能渔业技术在当地北美对虾养殖上尝试应用,北斗遥感技术在农业机械调度和农机精准作业上初见成效。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锁定农机位置、规划行驶轨迹、控制作业精度、统计作业面积……这样的图景已在湖北不少农村变为现实。今年春耕的一天,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史畈村十组,一台安装两个天线接收器的推土机在田地作业,平整土地。推土机将接收到的北斗信号,通过蓝牙无线技术传输到驾驶室平板电脑。驾驶员从屏幕上的黄色和蓝色,可判断田地的水平落差。通过北斗系统的准确测量,平整的田地高低误差不超5厘米,可满足机械化插秧需求。

"翻地、耙地、旋耕、起垄、播种、喷药、收割,干起来都不在话下。"赵开斌说,北斗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播种和收割时,可准确控制行间距,实现粮食不落地收储。湖北省农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12月前,湖北将推广12000套农机信息化作业智能调度系统,在襄阳、荆门、荆州、天门等重点区域推广。利用该系统,一人可管理5台至10台作业机具,提高管理效率近3倍。

--"互联网+休闲农业"城里人也可当菜农

在中兴绿色生态农场的一角,一块块数十平方米的菜园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每块菜园都有一个写有主人名字的标牌。文庆介绍,这是公司推出不久的休闲体验项目,市民在网上认购,就在基地里划一块私家菜园给他,每年只需1000元。

无独有偶,在襄阳市区的襄青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经营的蔬菜基地里,也有专门供市民租用的"开心农场"。公司负责人邱春燕告诉记者,分30平米和50平米,一年1000多元。你可以随时到地里去看,种种菜,没时间去现场,就由基地上的人帮忙打理,菜品成熟的时候一周送三次菜。还有视频监控,有专门的客服经理通过微信交流,实时上传农场的照片,形成开心农场的社区。

邱春燕等人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远程关注、控制地里的种植情况,既能满足人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又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目前,休闲体验农业正在各地兴起,相信未来将成为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市场潜力不可忽视。

互联网进村也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大提升。枣阳市兴隆镇兴隆村一家物流公司老板马德成尝到了"智慧物流"的甜头,用电脑和手机APP发布货源和车源信息,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马德成说:"搞货运,最重要的是信息,过去没有网络,一天只能接3单生意,现在一天可以做8单。"

马德成介绍说,前几天本地有个货主有一车大米要运到西安去,我就把这个货源信息发到网上,网上一位我不认识的车主刚好有一辆从渭南开到襄阳的车当天要卸货,他看到信息马上跟我联系,早上9时发的信息,15时车就到枣阳来拉货了。"现在信息畅通了,本地的小麦、稻谷、红薯、桃子等很快就能拉出去卖。"

--农村电商将深度影响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记者见到地处深山的南漳县长坪镇黄滩村43岁的蜂农赵德海时,他正和妻子包装刚收购来的野生猕猴桃,通过快递寄到全国各地。4年来,赵德海在网上销售自己生产的野生中华土蜂蜜,随后顺带着在淘宝、汉货等电商平台销售村里的桑树果、白枣、野生猕猴桃、香菇、木耳、羊肉等土特产。

赵德海指着自家屋里成堆的野生猕猴桃对记者说,每到这个季节,山上就有不少猕猴桃,以前大多烂在树上了,这几年我拿到网上卖,今年刚卖了一个星期就卖出去了500多公斤,每公斤能卖到20元左右。"有了互联网,很多在山里没人要的东西都能卖钱,每年我可以从电商上多赚一两万元。"

十堰市竹溪县中锋镇鹰嘴石村村支书老张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装了宽带,开了网店,卖起了村里工厂生产的特产绞股蓝,尝鲜"互联网+"。"渠道不畅,再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老张说,鹰嘴石村四面环山,纵使有特产绞股蓝,但通信不畅、信息闭塞,每到收成季节,只能苦等买家上门收购,大量的绞股蓝腐烂在地里,看着就心疼。"如今,宽带把买家拉进了大山,销路肯定越来越好。"

近年来农村电商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飞入城市的餐桌。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

一些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互联网让农产品进城,需要三品一标和严格的食品质量认证。如果农村电商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主要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将大大冲击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给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