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分析报告:京津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须逐步统一标准加强监督

北京
2015-11-03 16:40

已收藏


标准化的合作对接、一体协同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在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交通的标准一体化也先行一步。京津冀三地相关部门表示,今后在环保、产业升级方面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发布,以区域标准协同带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大气污染治理、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等。但是受三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性大等限制,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建设仍需逐步过渡,多采取推荐性标准。

--交通环保等领域标准一体化先行一步

京津冀区域标准化协同发展,是筑牢区域一体化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标准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步调才能一致。

记者从首都标准化委员会了解到,京津冀区域标准化协同发展首先在交通、环保领域实施。今年6月,京津冀发布了首批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包括《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等。

目前三地交通部门分析研究了三省市现行有效的171项交通地方标准,并提出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规范》《省(市)级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规则》《道路货运场站经营服务规范》等5项京津冀交通区域标准项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行业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说,这5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标准,有望明年完成编制。

在环保标准化方面,京津冀环保部门近日签署了3个"跨界环保"协议。根据协议,三地环保部门将统一开展区域煤炭管理,加强区域清洁能源供应保障,统一区域新车和油品标准,组织开展环渤海区域船舶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京津冀空气质量协调管理中心;统筹考虑并合理调配海河流域水资源,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增加河流生态水量。

在环保的地方标准方面,河北为18项,北京为50项,天津为9项。北京的地方标准最为严厉,很多标准都超过国家标准。河北省环保厅科技处李红彦说,京津冀三地应立足于各自的环境保护实际,逐步建立区域协调的地方环保标准。

--不宜大范围推进强制性标准 应逐步过渡

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上,多位专家表示应加强三地环保标准的统一和法规条例的完善,统一排放标准,形成统一监管、统一执法模式。但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业内人士认为不宜大范围推行强制性标准,应使河北、天津的地方标准逐步过渡到更高的标准。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所所长施昌奎说,北京更愿意将较高的地方标准推向天津和河北,而天津和河北由于产业结构、财政和就业考虑,难以接受。

京津冀地区中,河北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环境保护任务最重。据李红彦介绍,受能源结构影响,河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2013年河北省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至4倍;万元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河北省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需要地方环保标准提供更严格的控制要求。河北地方环保标准应逐步与京津统一。"李红彦说,三地也应立足于当地环境保护实际,抓住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各自提出更严格的控制要求。

李红彦认为,可以选择典型行业实施统一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比如某些领域、某些原辅材料的使用、工艺设备、污染治理水平相当的典型行业实施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统一;在对机动车和非道路机械用柴油机的管理上,在使用统一油品要求的基础上,对同一类的车辆,可以探讨对其实行统一的监测方法及排放限值的控制;在表面涂装、垃圾焚烧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上可以考虑实行统一排放限值。同时她也提出,要考虑行业的控制规模以及后续监督管理问题,在标准制订时还需进一步论证其技术可达性和经济可行性。

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也表示,今后在完善轨道交通标准以及推进标准的调研、选项、编制、审查等方面更加走向制度化,同时研究制定《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此外,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京津冀将建立跨界河流联合监测与会商机制,实行统一的监测网络,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的监督问责

标准协同是筑牢区域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赵长山说,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标准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

京津冀质监部门认为,标准化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更高效、公平地运用公共资源可以使政府从管制型、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标准化是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提高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标准化为依据,加快形成社会协同共治格局,建立更加具体明确系统权威的社会规范。

施昌奎等业内人士建议,一是建立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京津冀三地标准委员会四方共同构成的京津冀标准委员会,负责新地标体系的制定评估修订发布实施监督和问责等;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利用大数据对地标体系实施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进行整改和问责。

二是找交通、环境、产业三大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着力点。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做好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标准化工作。未来的京津冀城市圈要大力发展城际高铁,应逐步制定城际高铁建设运行标准体系;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大数据管理,完善智慧交通标准,提高智能化水平,推进交通管理服务标准一体化。

三是在环境方面,加强监测的技术含量,提高问责的威慑力。在用油品质标准和车辆排放标准上,京津冀城市圈用油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标准,严格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车辆。在治理施工扬尘方面,可以借鉴北京建筑垃圾运输管理采取"云动"模式,建立在大数据、云信息基础上的多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四是在产业升级方面,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严格限制"三高"产业。提高京津冀城市圈产业准入门槛,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提高民生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市场产品的质量监管标准,提升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标准,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管体系、监测网络体系和信用体系。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