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中国科技,从跟跑迈向领跑

中国证券网
2016-02-04 09:35

已收藏


2015年,在世界科技圈里,中国的存在感很强。

屠呦呦登上诺奖领奖台,中国科学家实现巨大突破;“19箭45星”升空,将国人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基础研究屡有斩获,人类的知识边界被推至更深远处;最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智能……

漫长的等待,持续的投入,坚定的步伐,终于获得巨大的成绩!中国科技正在向领跑者“进化”,并站立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编 者

“中国顶尖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已准备好向大家证明,在高端市场里,他们可以与苹果和三星并肩竞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频道(CNN Money)评价道。当华为的海外研发中心在硅谷落成的时候,美国人没有想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品牌,有一天会得到一向吝于夸奖的美国媒体的点赞。这些年来,华为陆续设立的10余个海外研发中心,遍布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

在硅谷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的还有TCL。这个旨在以硅谷精神促进技术创新,并凭借美国资源实现技术进步的研究院,共有40多人,主要由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访问研究者三部分组成,承担着技术和服务本土化支撑的任务。

这些企业研发中心的海外布点,映衬着中国科技进步的大背景。

“中国的物理研究已经逐步从跟踪模仿,成长为可能和国际前沿并驾齐驱、相互竞争。我们在个别点上有突破和亮点,但整体还需努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方忠对物理研究下的判断,其实也是对中国科技现状的冷静分析。

从跟跑迈向领跑,角色转换,心态与环境均需变换,如何迎接新挑战,考验我们的决心与毅力。

更广泛的认可

多项研究入选年度突破,屠呦呦获诺奖……我国对世界科技进步贡献率攀升

“显然,中国正在追赶美国,并已成为拥有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强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博士说。作为世界顶尖科学杂志的掌门人,他的话引起了很多人共鸣。

的确,目前,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攀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二,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居全球第四,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科学》发表文章不再是新鲜事。

基础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基与源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看来,“我国的基础研究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到全面提升的发展阶段。”首次成功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物体瞬间穿越有了可能,被欧洲物理学会评为“2015物理学十大突破”之一;发现外尔费米子,印证了80多年前的设想,使其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获得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图,被学界认为破解了结构生物学最大难题之一……一系列重大基础研究进展,扩张了人类的知识边界。

2015年,在航空航天领域,我国累计发射19箭45星,无一失败。5颗通信卫星升空,4颗北斗卫星组网;长三甲系列火箭9战9胜,上面级加盟能力更强;“长征家庭”又添新成员,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高强度、高密度、高成功率,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中国的空间探索能力令人叹服。

重要科研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大科学工程等科技领域,亮点密集。去年年初,防护等级最高的传染病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研究具有烈性传染的病原体成为可能,并将成为我国新生疾病研究网络的核心。在此之前,仅有法国等发达国家拥有这类装置。去年11月,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正式下线,目前已接到来自国内外500多架订单。

而去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代言人。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获诺奖。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

更积极的“混血”

高科技离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近,民间资本流入重大科研项目,互动带来双赢

科技创新的浪潮,也能让普通人从中受益。

依靠软件应用,提供便捷服务,互联网重构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过去的一年,智能硬件兴起。不管是虚拟现实设备、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还是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创新带着消费类电子产品扑面而来,在巨大市场和产业成长的空间里寻找出口。实验室里的成果变身商用,为民所用,打开了双赢的新窗口。

甚至,瞄准商用市场这块蛋糕的还有火箭与卫星。

“用物美价廉形容这次的多星发射最合适。”长六火箭副总设计师周遇仁说。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便是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将来,商用图片、纪念品、超高空气球、区域通讯中继等都将成为我们火箭服务的对象。”

科技与大众,是条双通道。科技日益亲民,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也正逐渐靠近“高大上”的科研之路。

去年10月,我国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在南海完成4000米级海试。有趣的是,这条“彩虹鱼”,是一条融合了国家支持和民间资本的“混血鱼”。“蛟龙号”从设想到投入使用曾走过20年,主动找市场、民间资本的参与,让“彩虹鱼”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便能下海执行任务。

去年年底启程进行大洋科考的“向阳红10”科学考察船,同样流淌着民间血液。这是中国首艘由民间资本与国家资金共建的远洋科考船,被评价为“开启了海洋经济的‘混合经济’新模式。”

民间资本流入重大科研项目,松动了科技领域的固有模式,示范了另一种可能。在未来,这种“混血”模式,有望催化出更多激动人心的成果。

更重要的担当

中国已成为创意的摇篮、创新的引擎,科技影响力投射到全球

当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当国家项目开始与民间资本通力合作结出硕果,当山寨和抄袭慢慢让位于自主研发创新,当高科技离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近,尊重科研、锐意创新,正成为一种时代气质。

科技加速奔跑,离不开体制改革。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既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更能持续输出动力,为中国科技进步提供强劲能源。《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重构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科研的投入更有效率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仪器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更高了;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各地纷纷搭建桥梁,成果走出实验室,与实际应用的对接更通畅了。

得益于这些利好因素,中国的科技影响力正投射到海外。

日前,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拥军到硅谷考察,筹划开设易华录的首个海外研发中心,“落地硅谷是为了对美国技术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美国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创新的引领者。但近些年,随着中国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中美步入一个“平行创新”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硅谷和北京,互动密切,一个在互联网基础技术上仍保持优势,一个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上弯道超车。

目前苏宁、中兴、长虹、TCL、北汽新能源、百度等公司均已入驻硅谷,进行战略布局。财报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TCL在北美市场智能终端的销售达到460万台,前三季度手机总销量达到1060万台,TCL已经成为美国市场第五大手机品牌。

正如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所说,中国今天不只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已成为创意的摇篮和创新的引擎,并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未来。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