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一带一路"之于日本:与其忧虑 不如抓住机遇

新华丝路网
2018-03-02 16:11

已收藏


日本对丝绸之路有种割舍不掉的情结。他们认为丝绸之路起源于奈良,20世纪80年代,NHK电视台曾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如今,时势异也,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则复杂得多。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日本采取警惕和观望态度,原因就在于其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国力超过中国,而今面对不断强大的中国,日本却无力追赶,这种心理失衡不是短期就能调整和适应过来的。

起初,日本无心参与“一带一路”。但随着参与国家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效应日益显现,再加上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美国老大哥的“不靠谱”,都迫使日本不得不寻找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表白“一带一路”就不失为一个直接、有效的良策。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开始转变,从最初的拒绝转为“可以有限参与”。

2017年12月4日于东京举行的日中两国经济界会议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明确表示:“我国认为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下,也可以与倡导`一带一路’构想的中国大力合作。”其实,在此之前,日本也表露过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意愿。

尽管态度转向积极,却并不能表明日本已对“一带一路”举双手赞成,其对“一带一路”仍然抱有“三虑”:

历史的心虑:丝稠之路“起源于奈良”一说,是道统在日的心理折射。相对于军国主义用战争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却用和平合作方式——“一带一路”来解决。这无形中反衬出日本的原罪。无论是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还是日本多年前发起的“丝绸之路外交”,都早已失去生命力。正因为这样,部分西方人才会发出质疑: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做不到的事,中国可能做到吗?立场决定态度,这类质疑反映出西方不习惯、不甘心中国带头搞“一带一路”,更不甘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展现出超越他们的智慧和方案。

现实的焦虑:习惯于被美国领导的日本,自身没战略,无独立性。基于现实中失去海外市场、担心中国挤压的焦虑,日本对“一带一路”也抱有同样的心理,故而想主动参与,以试图引导走向。正如日本经济新闻在《安倍的下一个外交目标指向中国》一文中所指出的,对安倍来说,与中国的关系改善将具有短期和中长期两重意义。从长期意义来看,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可能让陷入无计可施的“安倍经济学”起死回生。

未来的忧虑:面对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事实,日本强调规则导向,并试图以此阻止中国做大。日本首相安倍在2017年11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各国公司间的合作应该是有利于每一个参与者。”话虽这么说,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却折射出其复杂的心理:出于嫉妒,所以唱衰;出于发展考虑,所以往前凑。
其实,鉴于日本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营多年,具有技术、资金、经验等多方面优势,“一带一路”对日本而言,机遇大于忧虑。

首先是基建机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约1万亿美元,且如果要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速和满足未来的需求,估计到2020年每年至少还需增加1万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的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可见,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

其次是市场机遇。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因此,“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注入了更强劲动力,并推动传统全球化发生变革,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据彭博社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会新增30亿中产阶级,振兴占世界经济增长80%的地区。这无疑给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再次是第三方合作机遇。“一带一路”是世纪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日本是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其主导的亚行已经与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合作,共同为亚洲基建融资。日本经营亚非市场百余年,具有成熟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是开发第三方市场的潜在合作伙伴。因此,“一带一路”可供日本与第三方合作的机遇,大可探索,大为可期。

“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试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欢迎有志于此的国家积极参与,携手共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对日本而言,“一带一路”所蕴含的意义和机遇远远超出日本政要所能想到的。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把握百年难得的机遇,或许才是日本领导人该考虑的。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崔白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评论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点击排行